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高校智库建设 协同创新的路径

时间:2015-11-0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朱庆葆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智库存在若干问题,如研究力量分散,高质量成果少,综合性不足;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匮乏;基础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从研究到决策之间的机制不够畅通等。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以协同创新为机制,才能发挥智库更大的功能。

1.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协同创新,是高水平智库建设的基础

问题导向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只有明确亟需解决的问题,才能制定智库发展目标,进而明确需要协同的资源、创新的机制体制等。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往往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不是靠某个学者、一个学科甚至一所学校的力量就能够真正解决的,需要开展多个研究机构的协同攻关,凝聚多方智慧,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因此,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一切从问题出发,提高优质研究资源的汇聚能力和各个研究主体之间的专业分工的协同能力,建设跨学科、多主体的研究平台,实现文理之间、高校之间、校府之间的有机协同,使不同的研究主体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研究。

2. 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决策的三位一体是高水平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科学研究中,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战略决策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三者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国家应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对策研究同样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撑。高校智库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独立、公正、客观地开展中长期前瞻性应用研究。坚持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瞄准国家战略决策,实现基础、应用与决策的三位一体,既发挥了高校的优势,又补充了政府部门政策研究的不足,更能促进高校智库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特点。

3. 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高水平高校智库的制度保障

现代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和解决重大战略需求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兵作战”、“作坊式”的科研模式无法满足智库建设的需求,必须建立多个研究机构协同开展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研究的平台,既有不同机构间的横向协同,也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支持间的纵向协同,同时还包括资源协同、队伍协同、人才培养协同等。高校智库建设必须与国家教育、科技改革紧密结合,建立与一流智库建设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决策服务为导向的互动合作机制,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4. 加强顶层设计,面向国家需求,加强与实际部门的紧密结合

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际部门联系不紧密,导致研究者不了解国家的实践需求,因此,研究的成果、提供的建议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因此,高校应主动与实际部门建立一种常态沟通机制,了解掌握需求。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导高校教师关注政府公开发布的决策信息、数据等,通过建立多样化信息沟通渠道使高校研究人员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增强研究和建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

5. 坚持“双力驱动”,反对一哄而上

目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国内已经成为重要课题,各级各类智库蜂拥而起。在这样的热潮中,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如果一味迎合潮流而忽视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可能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陷入被动。以南京大学为例,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析自身优势和基础,重点在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大屠杀与和平学研究、风险危机管理、海洋权益维护、东亚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打造智库,发挥现有基地的智库作用。同时,我们提出了“双力驱动战略”,不仅鼓励贴近国家战略规划进行科学研究,也鼓励由学者兴趣驱动的研究,鼓励自由探索。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