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张志强等:智库大家谈

时间:2019-03-0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志强

中国的智库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步,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近年来,中国智库在“升温激进——保温稳进——降温精进”的过程中历练,党政军智库、社会智库以及高校智库,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为全面总结智库建设经验,深入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使命和作用,2018年11月25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发布会暨“智库研究论坛”在成都召开。来自高校、社科院以及政府部门的多位智库专家作主旨发言,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进行热烈深入的讨论与思考。《邓小平研究》2019年第1期辑录专家观点与读者分享,欢迎进一步探讨。

本栏目主持人:

姚乐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华文化论坛》主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建设特色核心能力

张志强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任,研究员)

1.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时代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国家重要战略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发挥政策研究机构的决策咨询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概念正式进入中央文件。教育部2014年2月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2015 年1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标志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9月中国科协出台《中国科协关于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的意见》,指导谋划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2015 年11 月中央批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批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25家单位试点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全面启动。2017年5月,民政部、中宣部、中组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社会智库的规范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当前,我国智库体系已经形成了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国立科研机构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在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引领社会舆论和塑造社会价值观,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持作用。

2.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挑战

近几十年来,全球智库型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以发达国家居多。智库也多种途径参与政府和各类组织的决策,日益成为引领和影响社会舆论的意见领袖机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已然形成思想产业现象。因此,“智库现象”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与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国际上智库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显著趋势:全球思想市场竞争加剧,智库数量由快速增加到平稳增加;研究领域趋向专业化和特色化,特别是新兴智库趋向更为明显;智库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剧,如互联网时代的思想舆论传播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与信息分析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融资发展挑战,等等。

国际上智库发展呈现出一些主要特点:一是具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定位,以影响政策导向为发展使命;二是标榜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强化智库发展的社会公信力;三是形成了规范化的理事会治理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四是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型研究人才队伍的组织与流动机制;五是注重制定高质量分析研究标准和规范,追求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成果产出,采取严格的内外部成果评审机制;六是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数据系统建设,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专业性政策分析研究;七是以全球化发展视野,建设国际化的网络型智库,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和扩散,扩大研究成果和机构的国际影响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大国博弈、小国站队、国际规则与秩序调整和重构的新世情;世界各国和全球人类面对的复杂的区域与全球性风险的新挑战;颠覆性科技创新及其快速应用不断重塑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新巨变;政府及各类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要求;政府及各类组织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发展的新需求;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舆论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局面;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尤其是自媒体低成本竞争性传播的新特点;智库治理机制创新变革与影响力扩散和话语权竞争的新趋势;观察世界大势、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开展智库外交的新使命。这些新的发展环境和挑战,正是智库需要研究与提出方案的新命题。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适应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迎接新的发展挑战,着力解决好以下重要的发展问题:一是建设和完善智库生存、发展与创新的制度安排与环境;二是建立与决策部门间的制度化沟通与畅通的成果报送机制;三是建设战略与政策研究的思想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机制;四是建立指导性的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各类智库的健康发展;五是探索和建立符合新型智库特点的现代治理与运行管理机制;六是鼓励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智库的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七是培育产出高水平思想创新型、政策前瞻型、未来重大趋势预判型的智库战略研究成果。

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建设特色核心能力

当前,与国际一流智库相比,我国智库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差距。面对新的发展环境,适应新的发展挑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建设特色核心能力,担当新的发展使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胸怀全局,具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要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科学智慧地全力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和民主决策;要研究重大国际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扩大中国话语权,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努力具备开展专门战略与政策研究的特色核心能力。

总体而言,智库的特色核心能力包括基础(基石)方面、关键(核心)方面的“5+5”个维度的核心能力。

在基础(基石)方面,包括智库价值观、治理理念、战略规划、组织管理、知识管理等5个维度。价值观是智库发展的内核性文化力量,其作用不可低估,“高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的独特价值观造就了布鲁金斯学会等国际著名智库。治理理念指导和引领智库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战略规划是智库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决定智库的发展路径。组织管理是智库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智库运行的治理机制与充分发挥功能的组织机制保证。知识管理是智库管理其知识与成果体系、支持基于大数据信息数据系统开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的基础。

关键(核心)方面,包括思想型人才、高水平研究、资金筹集、传播营销和合作网络等5个维度。第一,智库不能光有“库”,更要有“智”,要建设了解政策决策过程、有战略思维创新能力的思想型战略与政策研究的独特人才队伍。第二,高水平战略研究成果是智库功能的最直观体现,而高水平战略研究成果离不开高质量分析研究标准、成果的质量评审管理机制、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提不出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以做很好的智库咨询工作,但难以成为国际著名智库,因为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具有广泛普及性、推广性和知识应用的扩散价值和影响力。第三,研究资金是智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资金多元化是智库独立性、公信力、高质量的基本保证。第四,在网络与信息传播革命、智库影响力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智库面临传播和营销的挑战,必须解决好“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将咨询建议和信息提供给“恰当的人”的问题。最后,智库的合作网络对智库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智库是研究行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选择的(为行为主体提出行动方案建议),而所有行为都包含在社会关系中。智库要研究社会关系,就必须建立国内外同行研究专家网络、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源网络、专业特色大数据信息网络等发展合作网络。

尽管我国智库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世界影响力与国际一流智库相比差距较大,但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一个智库可以大有作为和能够大有作为的时代,是智库学者可以良好发挥战略性和战术性贡献的时代。智库和智库学者应当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



社会科学院系统为何“热衷”搞智库研究与智库评价

李 刚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智库研究和评价方面有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南京大学和光明日报社之外,都是社会科学院系统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据了解,201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也会发布一个智库的专题评估报告。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社会科学院系统为什么“热衷”做智库的评价报告,这是简单的一种跟风,还是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社会科学院系统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进入21世纪以后,有一段时间比较低落,找不到明确的定位。在学术研究上,很多方面社科院比不过高校;在决策研究上,也比不上政府内部的政策研究室。怎么办呢?上海社会科学院早在2005年就很明确,决定要办智库。但是智库到底是什么?运营规律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它发展路径是什么?这都是建设现代智库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社会科学院系统做智库研究和评价的出发点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抓话语权,而是要弄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往哪里走。目前的几大智库评价,每一份研究报告,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个性和创造性。所以,并不是有人做了,其他人就不能做了,应该是多元化的,最终要把社会科学院系统办新型智库的规律把握住。

社会科学院向现代智库转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很多问题就没法解决,这里面存在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既然定位为现代智库,增量部分好办,增量部分做智库。但是不要忘记,社科院有很大的存量。存量的这些研究方向、研究人员、研究机构怎么办?如果说我们已经明确认同中国的社会科学院体系要向现代智库转变,如果转型成功,中国的社会科学院系统肯定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乃至全世界现代智库的一种独特的、极具特色的板块,对现代智库理论与实践的贡献都是世界性的。

社科院转型智库的实现路径,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建立现代智库组织。作为现代智库组织的社科院应该和全世界的智库有大致相类似的地方。比如说全世界的智库几乎都很重视研究政策咨询方面的研究,他们都很重视传播、运营和发展。

智库本身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中心,需要有研究室,有办公室,这样我们的智库专家才能够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另外,智库研究员要坐班,需要到研究室和同事交流。只坐在自己家的书房,那不是智库专家。对于现代智库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它内部机构的设置,都服务于现代智库形态的组织要求。这一点,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就做了很多探索,利用“创新工程”等抓手,很大程度改善了内部组织形态。另外,社科院体系还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智库单轮驱动,还是纯粹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双轮驱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显然双轮驱动更适合现在的环境。因为社科院体系的存量资产中有很多的特色研究、特色团队,有很多做纯学术的大专家。对于这种深厚积累的存量资产,虽然跟决策研究关系不大,社科院还依然要保持,要把它做大做强。现代智库虽然也做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但这是与战略研究、对策研究密切相关的,前者服务于后者。很多社科院都在提双轮驱动战略,但是不要忘记,双轮驱动的前提是两个轮子是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两个轮子,甚至反向而行的两个轮子,就起不到驱动的作用,会把不同方向的力互相抵消,整个车原地打滑和空转。凡是提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因此,社科院要做大做强优质存量资产,一定要考虑存量优质资产如何变现的问题。例如,四川省社会科院的神话学很有名,要把这个优质存量资产变现,要把它向智库型的方向演化,把这个产业链拉长,做各种各样的特色小镇和文化创意都可考虑神话学作为支撑。现在的儿童读物很多都是西方的,来自我们中国神话的读物内容还很少,智库范式的神话学研究要考虑这个问题,这关系到中国文化及文化发展安全。


地方党委政研室应在新型智库建设中起好四大作用

敬茂明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提高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决策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和地方软实力意义重大,也给地方党委政研部门如何更好担当作为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四川在2017年6月成立了四川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负责四川新型智库建设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由四川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宣传部部长、秘书长,分管联系社科工作的副省长等5位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委政研室。四川由省委政研室承担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更加接近智库“建—管—用”的最终端,即注重发挥新型智库的决策参谋作用。联系近来年四川省委政研室在这方面的探索尝试,笔者认为地方党委政研室应在新型智库建设中起好四大作用。

1.构建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推手

新型智库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扩大战略决策和政策选择的开放度、民主度和科学性。政研部门作为党委的思想库、智囊团,最接近决策层,最明了决策需要,无论党委是否具体赋予有关职责,都最应当主动参与到培育智库机构和人才资源中来。四川省委政研室积极履行新增的四川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职能,既为四川省委抓智库建设当好参谋助手,谋划相关框架设计,出台制度规范和政策文件,又经过自主申报、评议推荐等程序,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委党校、在川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所属机构中选定了22个新型智库重点培育,集聚了一批优秀专家学者参与地方战略和公共政策问题研究。尽管首批新型智库规模相对较小,但对智库成果运用相对灵活,缩短了研究层到决策层的距离。下一步,将在22家新型智库中推动“强中更强”,注重发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研究重点,进行长期支持和重点扶持,力争建设国内领先的四川智库;适度扩大联系和培育视野,关注和支持国企智库、社会智库的发展,推动新型智库的拓展与优化,建设新型智库联盟,打造领先西部、全国一流的地方新型智库集群。

2.加强新型智库研究的谋划协同

党委决策需要的智库研究有特定对象、特定领域、特殊要求,既立足于学术研究又不同于学术研究。新型智库必须解决好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等基本问题。为此,新型智库既需要自主探索,又离不开来自党委政研部门的有效引导和协调。不少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问题还必须调动多个智库的人才和智力资源,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集成联动研究、持续跟踪研究,才能真正把问题和趋势搞准,把原因和症结弄透,确保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参考价值。四川省委政研室紧紧围绕省委决策和治蜀兴川大局需要,通过协商课题、下达课题、合作课题、研讨课题、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新型智库研究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特别是2018年,为筹备召开好四川省委全会,四川省委政研室委托新型智库围绕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开展课题研究,就建设经济副中心、中美贸易摩擦演进及对四川经济的影响等重点问题,邀请新型智库专家综合研讨。最近还组织新型智库专家市州行活动,调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取得了好的效果。2019年,四川省委政研室还通过四川省社科联发布一批决策咨询类课题,吸引更多力量参加到四川新型智库研究中来。

3.运用新型智库成果的桥梁媒介

智库研究的价值根本在于运用。在新型智库成果的转化运用方面,地方党委政研部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四川省委政研室一方面积极抓好新型智库成果的报送分享。每年编发新型智库成果专报数十期,不少成果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肯定。根据成果的价值大小和需求向度,既上报四川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一定范围的领导,又推荐给省直的相关职能部门,有的成果还提交市州党委政府。2018年还将部分新型智库研究报告汇编入全省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汇编,发送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参考。另一方面,四川省委政研室在承担文稿起草、改革工作谋划以及自主开展的调查研究中,都特别注重运用新型智库研究成果。主要负责同志在主持起草省委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决定,以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文稿中,都注重征集调阅新型智库报告,听取新型智库专家意见。下一步,四川省委政研室还拟开拓新的渠道和方式,推动新型智库成果更多进入决策决定,进入政策文件,进入公众视野。

4.创建高端地方智库的力行带动

在很大意义上,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冲击旧的格局和秩序,产生搅动一江春水的“鲶鱼效应”。新型智库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也必然给传统主流智库的权威和地位带来挑战。如何加快提升服务决策能力成为地方党委政研部门自身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2018年以来,四川省委政研室领导班子从更好发挥“参谋助手、改革助推”作用出发,提出“政治立室、思想强室、开放建室、人才兴室”的总体思路,强化了室内研究力量配置,并以开放的思维和办法解决人才支撑不足、研究视野不宽等问题,朝着成为省委满意、各方认同的高端地方智库迈出坚实步伐。实践表明,地方党委政研部门不仅应当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有力推动者,还应当带头成为创新实践者;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出思想、出政策、出人才,创造作为党委核心智囊机构的应有价值。


四川智库如何建设国内一流智库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谢圣赞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治处处长)

四川是中国的缩影,地处四川的智库,要立足省情实际,研究四川问题,提出对策方略。这既是智库的责任担当,更是使命所在。从四川省情实际看,四川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四川既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突出问题。此外,四川还存在开放程度不深、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智库去研究。笔者认为,四川智库要建设为国内一流智库,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第一,建设一流智库要准确把握定位。地方社科院是地方党委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院系统的公益性,即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开展工作,也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关注和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具体讲,地方社科院系统的智库研究要做好“三气”的结合,即“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接人气”。

第二,建设一流智库要突出“五性”特点。一是要突出前瞻性,思之在先,谋在前。要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起点要高, 视野要宽, 要有超前意识,对环境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深入的研究和判断。加强前瞻性和预判性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战略眼光,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超前考量问题,能够预见潮流所向和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要脚踏实地。前瞻性研究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对深层次、带有倾向性问题的挖掘是不是够深,是不是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二是要突出时效性,快速精准出对策。对急迫问题以及党委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及时调查,快速反应,适时提供情况和建议,真正适应和满足决策者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到快速反应,对于一些可预见的或已经出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提前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做到准确判断,对于搜集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能够准确判断出其下一步发展态势,提出解决思路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三是要突出创新性,与时俱进谱新篇。强调创新性研究就是要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决策主体的角度,深入研究、缜密思考、大胆探索,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给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要跳出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定势,牢固树立智库意识,敢于并善于向领导提出战略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意见建议。在研究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调研乃至决策提供快捷、全面、详实的信息资料;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已掌握的调查材料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尤其要注意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支撑智库课题研究。

四是要突出开放性,开门建院增活力。新型智库建设不同于以往的“经院式”研究,要拓展智库发展空间,必须坚持开门办院,建立开放式研究模式。其一,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和地市的联系合作,加强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加强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功能,加强对市县和企业的咨询服务,使研究成果更加密切联系实际,实现充分转化,服务现实需求。其二,广大科研人员必须走出去,深入基层实际、深入群众,获取翔实准确的一手资料,才能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其三,要采取引进来措施,整合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积极吸引非本单位研究人员,特别是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人员参加课题研究,提升合作攻关能力和水平,高标准完成研究任务。其四,推动智媒联动,广泛宣传地方社科院的重大成果和知名专家。要积极与媒体合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媒体等传媒载体,扩大宣传力度,打造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知名品牌,增强社科院影响力。

五是要突出对策性,言简意明求实效。研究报告是新型智库提供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著作和论文由于发表周期较长,对于时效性强的项目来说,等到发表出来再提交有关决策部门为时已晚。新型智库所发表的研究报告要起到提出重大思路和出谋划策的重要作用,让决策者在作出决策及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参考运用,让实际部门能够吸纳进文件中操作使用。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成果篇幅可长可短。特别是提供领导决策参考的研究成果,以篇幅不宜过长、语言简练的对策建议和思路措施为佳。

第三,设一流智库要发挥集成优势,突出“四度”。在课题开展方式上,智库研究要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对地方党委政府关心、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立项,快速反应,由知名专家牵头,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打破机构界限,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攻关,在短时间内拿出高水平成果,通过各种渠道上报党委政府参阅,充分发挥服务决策的作用。建设新型智库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科研业务考核、科研奖励、评先选优等多种形式,形成强力引导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创造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对策研究成果,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策建议,真正发挥好党委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此外,建设一流智库要加快组建智库联盟,整合四川省内乃至国内智库资源,加强与国内智库同行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在国家的平台上发出“四川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推介“中国经验”。


智库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路径

杨继瑞

(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教授)

智库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这个成果一定要接“地气”。所以,调查研究是智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略。智库不完全是科研机构,它要出“管用”的“对策性”成果。智库提交的对策建议,一定要把国情、省情,宏观、微观以及所处的阶段和方位搞清楚,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就非常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把调查比作“十月怀胎”,拿出的方案是“一朝分娩”。他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开放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就在于他把中国国情吃得透。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做法,包括农村改革中安徽凤阳和四川广汉的做法得到肯定,都来自于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决策之道。智库的成果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真正深入到第一线和基层,尤其对中国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一定要找准,居安思危。

目前,大数据在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即使在大数据时代,实地调研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数据也有不足,通过抽样调查才可以把一些遗失的信息找回来。大数据不能够反映某些具有个体差异的东西,尤其在反映不平衡、不充分的某些局部问题的时候不太精准。此时,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仍是需要的,社会适应性更强,可以将很多实地社会调查所代表性和可信度的信息更好体现出来。

在智库研究工作中,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研究中,一定要找到科学的方法与路径。对不同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和大数据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四川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就是通过全省深入广泛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得出来的。当然,我们在调查研究的时候,也要与大数据非常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更切合实际。比如目前智库较少专题研究“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问题。“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数据链的匹配来反映。调查研究要注意规范性,避免以偏带全。实地调研的小数据跟网络大数据作对比后,如果有差异,要进一步调研,搞清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背后深层次的动因是什么。

此外,调查研究要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节点,注重时效性。这样,智库做出来的咨询研究成果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决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引导,才有参考价值。


智库建设需要把握三大重要关系

王小刚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近年来,我国的智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斐然,有力地促进了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二是服务内容主要是应用性的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等对策研究。作为中国特色来讲,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非常强,这对智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库成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国智库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一些重大问题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尤其是要把握好三大重要关系。

第一,符合甲方要求与自主研究的关系。很多智库都是服务于政府决策,甲方就是党和政府,党和政府出题目、出经费。按简单的经济关系,乙方必须符合甲方的要求,而符合甲方要求跟自主研究是有一定矛盾的。比方说甲方不能等你,也不断地有自己的思路、战略、指标等等提出来,一旦提出来就不好更改。所以,关键是把握时效性,要力争把这些对策建议也好、甚至不同意见也好,提在决策之前。

第二,新型智库与依托机构的关系。现在体制内的这些研究机构,实际上也在起着智库这个作用,地方社会科学院没有建智库前也在提建议、研究报告。现在建新型智库,一般而言都是依托已有的研究机构。这就导致新型智库与原有机构在机构上、在人员上、在研究领域上都出现重叠,因为都要为党和政府服务。如果机制上没有大的突破,这些方面的重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笔者认为,要把一般的研究和智库的研究按照中央的要求区分开来,智库不是写书和做论文,而是为党和政府服务,搞应用对策研究,在这样一个导向上合理分工各有侧重,进行资源和领域的整合,机制更加灵活,而不是多增加一个研究渠道和经费渠道。

第三,采纳与否与成果质量之间的关系。智库既然是为党和政府服务,采纳与否就是研究成果质量一个重要标志。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采纳是成果转化的前提,但不是成果质量绝对的标志。极端而言,采纳错误的还可能会造成危害。而且对于不采纳的成果,可能也有一定的真知灼见。所以,要发挥作用还是要提高采纳率。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政府要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意识,不能只听好听的,不能走过场,撑门面;二是智库的对策研究的要增强科学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对策研究主要是靠文字体现,要提高可读性。因此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也应有所调整,有所转变。


智库建设是一项“五位一体”的新工作

于 蕾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

智库管理工作是一项很新的工作,也和传统的科研工作不一样,智库实际上是由几个要素来组成的,包括从事决策咨询的渠道、人才、保障、成果、合作网络,可以把它叫做“五位一体”。目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在探索国家高端智库试点过程当中有很多新的内容。

第一,在渠道方面,如何对接决策部门非常重要。对上海社科院来说,既包括对接中央部门,也包括对接上海市委市政府。供求双方如何对接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比如,建立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决策机制实现中央决策部门和智库的对接。再比如,安排了上海社科院跟六家中央决策部门,包括国务院研究室、中财办等直接对接。智库的研究不能是自娱自乐,一定紧紧围绕需求方的需求,这样产品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

第二,高度重视新型智库的人才工作。从事决策咨询,提供高质量的成果,这确实不是一些刚毕业的学生能够完成的任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一定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建议,这样的人才不是一两年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上海社科院建立了高端智库的人才计划,在院内设立特聘岗位。有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同志,从党政机关引进来,按照学术成果不一定能够评等级的职称,上海社科院采用特设岗的形式。当然,这种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国际智库人才的双向流动。

第三,要做好智库建设的保障工作。这个保障就是科研单位特别关心的科研经费的安排和使用问题,以及如何在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的评价,包括晋升的评价,这些需要有新的思路。上海社科院设立了高端智库经费,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科研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奖励体系上,按照智库的运作方式进行了调整,在科研考核体系里面把智库的因素纳入进去。比如说专报,包括现在在网络媒体上的一些发表的成果,统统都有科研考核分。另外,对策建议得到批示,也可以替代论文考核。

第四,智库成果兼顾社科院的特殊性。社会科学院的智库单位和社会智库、民间智库还是有所不同,大量成果主要通过内部,通过专报,通过研究报告报送。还有一些外宣、论坛、品牌等智库的成果。这是社科院的独特性,也是一个优势所在,对于更好地实现智库成果转化为政府的系列决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拓展智库网络的合作机制。要更注重强强联手,如各个社科院间的合作,社科院和政府间的合作,社科院和其他机构的合作,等等。上海社科院把高端智库的试点工作和单位的内部管理进行结合,做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大数据的支撑

汤志伟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当前在国家和省市各个层面出台了很多推动智库建设的举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得益于此,但是智库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研究的时效性问题。用传统的方法研究周期很长,时效性面临压力。二是智库的视野性问题。如果没有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层面上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就难以满足国家政府对智库的要求。三是智库的前沿性问题。智库不仅仅是对过去、现在问题简单的梳理和提炼,更需要关注未来的发展。四是智库建设还存在孤岛性问题。智库的人手有限,或者沟通不足,缺乏资源整合,都可能产生这个问题。此外,还要把公众的需求融在一起共同推进智库建设。面对传统智库研究方式面临着这些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够借助新的技术,比如大数据来帮助解决。

在传统的空间里面,人的各种行为、工作的各种流程和行为都可以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就是数据痕迹。传统的现实空间和网上数据空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把两个整合起来。此次,四川省社科院和中科院成都情报文献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结合产生的效果。

电子科技大学有一个智慧城市实验室,对城市里面的各种车辆和人都可以结合数据空间信息一起来进行研究。借助新的技术能够解决传统物理空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方位、沟通、状态、认知、行为等数据都可以感知。包括中国社科院也是构建了一个大数据平台,这给智库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式。可以看到,新技术对我们的智库研究能提供更好的支撑。

前段时间,智慧城市实验室在做政府互联网能力的评估研究,主要依据网络大数据痕迹对政府服务能力展开评估,这就涉及到政府监测的服务能力的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实验室对政府所有网站,包括搜索引擎全方位采集数据,获取了13.4亿条数据,这个数据分三次采样,确保数据一致性。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地方政府互联网差异非常明显:从东部、中部到西部,有些分布不均衡,创新领先类大部分在广东,四川的成都和贵州的贵阳也是属于的创新领先类。其次,中西部分布差异很大。同时,地级市政府互联网服务响应能力属于调整阶段,省级一体化平台的集成水平对现有政府服务能力也有一定影响。另外,智慧服务能力基本偏差,与商业化应用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实验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从基础主导变成为业务主导,从部门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线上服务转变为线上流程再造。第二,要加快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服务供给目录化和服务方式主题化,服务内容议程化。第三,要加快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


智库需要服务决策促进开放

李 涛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

当前南亚研究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南亚所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高端智库重点培养单位。多年来,南亚研究中心重视科学研究,注重标志性的成果,重视服务和咨询。在人才培养上凸现国际化,在媒体发声上实现多元化,在国际学术交流上注重高端化,信息建设实现电子化,体制机制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在科学研究上,以项目为抓手,跟踪一些热点问题,聚焦“一带一路”研究。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出版一系列著作、丛书等等,都是围绕着“一带一路”。南亚所围绕着中印关系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和发展报告。在服务渠道上,主要与教育部、中办、中央统战部、中宣部建立了联系,也出版了一系列报告。特别近年来南亚所发挥集体智慧,各个部门,各个老师,研究政策经济文化不同的领域,大家联合攻关,取得的个收效也比较突出。

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凸现国际化。南亚所设立了“一带一路”南亚留学生项目,和南亚国家一起培养人才。此外,还有遍布全球的留学生项目和长期项目,南亚所也派送南亚所的学生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留学交流,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此外,积极引进国际人才,在国外一些媒体上积极,提高影响力。同时,注重参加国际高端会议。南亚研究中心的老师经常出去参加各种比较重要的会议,及时了解最新的国际动态。在信息资料建设上,非常注重电子化,特别是建立了南亚研究资源特色库和微信公众平台。

南亚所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地创新,特别注重平台建设,积极申报成为国家级的高端智库,与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合作申请建立了南亚标准化研究中心,还是教育部的高端智库联盟、中联部智库联盟成员。

在智库建设方面,西部地区在平台建设上是弱势的,教育部当时列的国际问题研究的31个智库中,南亚研究中心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这是西部地区智库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要建立智库联盟,利益共享,这样才能促进智库建设的发展。

(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9年3月2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