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智者

社科专访:提升新型智库质量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访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

时间:2021-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强大作用。新型智库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型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创新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解决新型智库成长中的烦恼,如何将学术思维转换成智库思维,把学术话语转换为智库话语,创新智库研究范式,以新型智库质量提升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诸多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双重探索。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撰写的专著《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围绕相关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型智库推动国家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型智库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肩负新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您新近撰写出版的《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书,既是一部建构新型智库学的理论专著,同时也是以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研究成果。能否请您谈一谈这一专著形成的背景?

刘西忠:新型智库肩负着更好地参与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亟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供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多次就新型智库更好地服务科学决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在《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书中,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把握新型智库发展规律促进治理质量提升、新型智库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制度创新等,在这一过程中,智库主要发挥理论创新、咨政建言等功能,为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理论滋养,为科学制度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能力和执行效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智库主要发挥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通过政策和制度解读、阐释、宣讲、评估等,推动政策实施,成为宣传党委政府政策的“扩音器”、人民群众了解国家政策的“望远镜”、党委政府观察政策制度实施效果和社情民意的“显微镜”。

当前,新型智库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智库内外部治理,通过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推动智库与相关主体多维良性互动,促进智库功能更好地发挥,强化参与国家治理的内涵基础,提升推动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以中国智库专家之“智”,完善中国现代化治理体系之“制”,推动中国国家和社会之“治”,形成从中国之“智”、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螺旋上升,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

连接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提出新型智库强调家国情怀、经世致用,有着自身的研究方法、研究逻辑和研究规律。在本书中,您探讨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智库的关系,区分了广义的智库研究和狭义的智库研究,对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您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国家治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刘西忠: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哲学社会科学处于重要地位,必须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主体的新型智库,是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载体和媒介,是连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治国理政实践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认识和分析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这里从一个方面加以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思想产品的供给程度,深深地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系构建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品质和重要价值所在。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能否供给相应的知识产品和思想产品。因此,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智库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任务、研究课题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出思想、出战略、出对策,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要进一步明确问题导向和评价指向,通过创新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确立重大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取向和质量标准,引导社科界广大专家学者更多地关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加强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增加更有针对性、更富时代性、更具实效性的理论供给,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引领和学理支撑。

强化应用研究 做好成果转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哲学社会科学视野下的研究,既有传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对党和国家宏观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您在书中提出,根据研究的性质和层级,广义的学术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智库研究是基于实践的应用研究,是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宗旨的研究。进行重实践、重应用、重转化的对策研究,正是智库研究的显著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能否请您结合智库研究这一关键词,谈一谈应如何才能做好具有显著应用对策研究特征的智库研究?怎样才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用”有效转化?

刘西忠:如果说基础理论研究讲求探究事理、著书立说,要鼓励“十年磨一剑”,那么应用对策研究则注重经世致用。智库研究是典型的应用对策研究,讲求家国情怀、注重应用,往往专注于现实世界的改造,侧重于政策和行动层面。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服务,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功能。要根据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供契合实际、切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智库研究要有大局意识和宏观视野,不断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始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贴中央决策需求,围绕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了解、关心、研究时代、社会发生的变化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出高质量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给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有分量、有价值的咨询建议。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价值、有影响、切实管用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新观点,为研判形势、谋划战略、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事实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需求展开,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能力有效提升。下一步,要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用”有效转化,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决策。

智库研究应当关注热点,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把握好时间窗口,做政策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研究周期一般是以月和周为单位来计算的,甚至有些对策研究报告的生产周期要精确到天。及时快速反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淀;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一旦进入政府决策议程,就很难改变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逆性。正因如此,能够对党和国家宏观决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必须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对策研究。如果因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导致公共政策朝令夕改,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对于智库来说,公信力都会大打折扣。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用”有效转化,首先要求研究必须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相关成果一方面要讲究时效,另一方面更要讲究质量,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研究者既要有定力,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和领域,又要有应变能力,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研究重点,把打“固定靶”与“移动靶”有机结合起来。智库研究要知己知彼,在熟知决策者意图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智库报告的风格,精准供给思想产品,精准提出建议方案,增强决策咨询服务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研究要面向现实,注重实践。智库专家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做研究,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写对策建议,必须能够有效嵌入政策研究或决策系统,才能把握需求、掌握信息、更好地发挥作用。没有实际工作部门支持的智库研究、参与的智库研讨、主导的成果转化,都是空转、空谈、空文。推动新时代应用对策研究深入发展,不断提升应用对策研究水平,要求应用对策研究人员要与实际工作部门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多到基层搞调查研究。可以说,智库专家既要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做智库更多的是凭借脚底板上的功夫。如果对于决策者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话,那么对于智库专家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咨询权。智库专家绝对不能“跟着感觉走”,不经过调查研究就乱讲一通;实现科学决策,既不能依靠决策者“拍脑袋”,更不能依赖智库专家“拍脑袋”式的决策咨询。

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下的应用对策研究,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探下身子,放眼四方,做与当下情况紧密相关、政策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在研究方式上,要实现由以单干为主向协调研究转变,寻求扎实的基础研究、网络支撑和团队协同;在成果表达形式上,要把学术思维转化为智库思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坚持问题导向,厘清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谁来解决,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注重话语转换,推动学术话语向应用对策、政府决策话语转换;在研究成果评价上,要推动由同行评议为主,注重学术影响力,以学术系统内的内循环为主,到以决策者评价为主,增强现实影响力、政策影响力,以智库与政府社会的外循环为主。

研究要注重话语体系转换。扮演好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之间的翻译角色,把深奥的学术思想用政策化的话语表达出来。应用对策研究不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基础和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对策研究也应当是专业的,但其成果去向决定了其呈现形式在更多的情况下应当是通俗的,无论面对决策者或者社会大众,都应避免使用过分学术化的语言。这就涉及话语体系的转换。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的目的不是构建学术体系,不是进行学术交流,而是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将学术知识转化为一种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用的“智识”。一方面,智库专家应当是专业的,对于研究问题既要有专业的理论认知,把提出的战略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智库专家又应该能够跳出专业的束缚来思考问题,有时候甚至要专门把专业化的语言剔除,把比较深奥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政策语言,能够在学术语言和智库语言之间进行熟练地切换。

探索智库发展规律 构建新型智库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联主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来,江苏省社科联加强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建设,打造智库研究与交流平台品牌,围绕新型智库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请问,您这本书聚焦新型智库质量提升,既有理论方面的建构、规律方面的把握,又有实践层面的经验、方法层面的提炼,是不是跟您的研究和工作经历有关?

刘西忠:要想把新型智库建设好,首先要把握新型智库发展的规律,把新型智库的内在特征、关键要素和运行机理研究深、研究透、研究好。

本书的创作,一是基于一名智库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智库实践者和研究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智库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新型智库的要求期待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了智库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我对智库建设和研究质量一直都比较关注,在2016年5月18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题为《以改革创新推动智库转型升级》的文章,关键词就是“质量”,提出“深化智库成果评价体制改革,实现由注重过程、数量向注重结果、质量转变”“新型智库的影响力源于高质量的智力产品”等观点,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智库的质量要求,更加坚定了我将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作为智库研究的主线、把推动智库健康发展作为智库工作的着力点的信心,更加明晰了我要创作一本智库专著的主题主线。

二是基于江苏省社科联智库工作的实践。近年来,江苏省社科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职能作用,大力推动新型智库建设,重点打造“一基地”“一中心”“一通道”智库品牌。“一基地”,即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为更好地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2011年11月,江苏省社科联在全省组建了首批29家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实行高校科研院所、省级实际工作部门和国家部委或在京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三方联合共建,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定位为决策咨询的智库类研究机构,目前已经发展到48家,是江苏新型智库梯次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心”,即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为更好地推动新型智库建设,2016年,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江苏省社科联成立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主要职能包括开展智库理论研究、组织智库成果交流、开展智库人才培育、进行新型智库孵化和推动各设区市社科联智库建设等,每年参与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的江苏智库峰会的具体组织工作,举办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江苏青年智库学者培训班、江苏高层次智库专家研修班,着力推动智库与政府、智库与学术、智库与智库、智库与媒体、智库与社会等多方面的互动,与江苏新型智库理事会、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共同构成江苏省新型智库管理服务“一体两翼”格局。“一通道”,即负责组织编辑省社科联内刊《决策参阅》,打造连接智库专家研究成果与党委政府决策需求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重要会议和中心工作,每年编辑报送60期左右,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篇次在60%左右,2021年批示率更是接近100%,部分成果转化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转化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研究室是省社科联推动智库建设的职能处室,我作为研究室负责人,始终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动“一基地”“一中心”和“一通道”建设,为江苏的新型智库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是基于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研究积淀。近年来,在尽心尽力推进智库建设的基础上,我坚持以国际和开放视野,立足于我国和江苏的新型智库建设实践,积极开展智库理论研究,在中央级报纸和核心期刊等发表智库类研究文章30多篇,其中有10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上,部分研究成果入选全国性年度智库研究重要成果、中宣部优秀理论成果、江苏优秀理论成果等。与此同时,我还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撰写决策咨询报告,有1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因此,在很大意义上说,这本书是我多年来从事智库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的经验沉淀和思考结晶,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实践指向。正是基于长期以来对智库建设的研究关注和实践探索,有专家认为,这本专著的推出,标志着江苏率先在全国智库理论上实现了突破,开创了一门新的学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学,为江苏打造智库理论研究的“高峰”奠定了基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