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四川省委“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中,我院2001级校友张志君获得一等功奖励。
“能够获得这个荣誉,我想,这不仅仅是省委省政府对我这些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所在单位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从事党的青年工作的干部的鼓舞与鞭策。”
对于本次获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志君感慨良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好本职工作、尽全力做好工作的朴素精神就是打底。”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他锤炼本领、磨炼心性,不断实现着自我价值。
锚定“初心”
张志君校友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社会工作专业,获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这可以是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刻进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基因。”对于母校,张志君心中始终怀有别样的情愫。兰大的一草一木、同学师长,都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榆中校区的社会调查经历,让他习惯了质朴的生活色调,为毕业后投身于扶贫事业打下了基础;社会学的学科思维,亦为他后来的基层建设工作提供了丰富养料。
铸牢“恒心”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张志君200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7月参加工作。他先后奔赴革命老区巴中和高原藏区巴塘,投入到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战中。他克服了高原反应、语言不通、妻子大出血、父母大病等种种困难,将热情与心血挥洒在巴中、巴塘的大地上。
如今回忆起那段艰险重重的经历,张志君感叹道:“扶贫,锤炼人的意志,涵养人的情怀,提升人的本领。当时的困难,在现在看来,都已不是困难,毕竟都克服了,而且已经成为了财富。”踏尽坎坷成大道,巴中、巴塘脱贫成就显著,他个人也荣获“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创新奖”。带着这笔珍贵的财富,他实干的步伐踏过中、省、市、县、乡、村六级单位和党委、政府、群团部门等数个岗位,躬身践行着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箴言。
熔炼“决心”
在基层建设工作中,张志君摒弃了浮华喧哗,广泛深入群众,专注雕琢服务之实。他创新建设的“志愿四川”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工作获团中央高度肯定,书记处2位书记先后听取专题汇报,被团中央评价为“走在全团前列”;在全省探索推动“符合社会环境变化的城市住宅小区团建”和面向大学生团员青年选聘兼职团干部的“统选兼用”,被团中央充分肯定并吸纳进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对“城市住宅小区团建”评价为“具有战略价值”;家庭被四川省委文明办、四川省妇联评为“2020年最美家庭”。
学无止境的理念,贯穿于张志君的工作生涯中。他参与的2019年团中央重大课题《“学生团员先进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优秀”结项,在《中国青年》《中国共青团》《新生代》等刊物和《中国人口报》《精神文明报》理论版、《四川党校报》发表多篇文章。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学术背景,为他进行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了应对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张志君还十分重视工作中的创新探索,“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创新之举,这是关键。”
不受虚言,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在业务上,必须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就是法宝。”张志君坚持把“冷板凳”坐热的信念,沿着“人民”这条主轴线,在业务工作上不断学习创新,为基层建设事业倾情奉献。这正是他获得本次荣誉的关键贡献之所在。
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张志君鼓励哲社学子要敢于踏出校门,走近社会,进而走进社会。“只有参与了,收获才是最真切、最真实的。希望师弟师妹们不要吝啬精力,放下学生的包袱,多参与各类的实习见习,哪怕是打零工。也希望学院多安排师弟师妹们到机关、到企业、到场镇去观察和体验。”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张志君期望,兰大青年学子们能够在实践和奋斗中成就自我,无负青春,不负时代。
作者:黄玉冰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