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一号文件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时间:2017-06-1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罗凌

​罗凌:一号文件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图1)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19个“一号文件”,以其特有的解放思想的勇气、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人为本的境界、爱民富民的情怀和将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一以贯之的气概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前5个“一号文件”,是以解决生产关系和改革问题为主,着重解决允许农民做什么的问题,那么进入新世纪后中央下发的关于“三农”问题的14个“一号文件”,则是以解决发展问题为主,着重解决政府要做什么的问题。回顾总结19个“一号文件”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对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坚持正确方向夯实改革基石,把握改革主线理清发展思路,紧盯关键环节联动打通堵点,推动重大改革整体推进一体突破,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号文件”的最显著特色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步步深入。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即《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时农村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农村三大隐患。自此,以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主要标志是“包”。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进一步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有观念的大更新、改革的大突破、开放的大推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二、尊重群众、以人为本的爱民情怀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给广大农民服了一颗长效“定心丸”,主要标志是“放”。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对农产品实行统派购制度改革,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明确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村经济结构上率先突破,主要标志是“调”。1985年以后中央放开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部分农产品的支配权。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即《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 8个部分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改革试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民群众自我发展、自觉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过程,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农村改革38年,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农民利益受到重视、得到保护的38年。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农民利益得到重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就加快。

三、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坚强决心

“一号文件”始终紧扣“三农”问题这个主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层层推进,措施越来越具体,力度越来越大,体现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气概。2004年至2006年,着眼于由农民、农业再到农村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考虑,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突出一个“增”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一个“予”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一个“新”字,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从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的高度,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5个部分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开弓没有回头箭,犹豫和观望不能前进,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所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半途而废。不能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犹豫迟疑,发生动摇。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又要克服速胜思想,要善于在困境中寻出路,变挑战为机遇,转劣势为优势,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抓落实,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真正把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四、统筹兼顾、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一号文件”始终体现着统筹兼顾、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体现着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精神。2007年1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六用三提高”,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强调一个“提”字。200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着眼于强基固本、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本制度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高度,凸显一个“基”字。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农业天然具有强国民生存之基、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多重战略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市场导向、富裕农民的战略眼光

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9日,又下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2015年中央《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共分5个部分32条,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我们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指针,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共6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38年农村改革带给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和有益启示。综观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公有制实现形式;从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促进农民增收,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号文件”在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

(中共贵州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罗凌)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