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是古丈县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也是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古丈县将茶叶产业作为第一富民产业来抓,强力推进基地建设、科技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今年8月底,该县茶叶加工总量达3203吨,实现产值3.44亿元,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了全面了解古丈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加快升级发展步伐,本人就古丈茶叶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作如下思考。
产业现状
1.基地规模持续扩大。古丈县地处世界绿茶“黄金纬度带”,种茶历史悠久,“古丈毛尖”在唐代即为贡品。2010年以来,全县新扩茶园总面积达6.4万余亩,其中,2010年新扩1.4万亩,2011年新扩3.31万亩,2012年新扩1.5万亩,2013年新扩2082亩。截至2015年春,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3.7亩,可采摘茶园面积达到7万余亩。
2.品牌形象大幅提升。近年来,该县以“古丈毛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为契机,积极扩大品牌宣传。2010年成功举办了“中华茶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2011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古丈)首届茶文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2012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古丈)第二届茶文化节·“红石林杯”茶歌赛等活动。2013年以来,在省会长沙成功举办“2013古丈毛尖(长沙)品鉴会”、“2014古丈毛尖中国行”、“2015古丈毛尖博览会暨高桥茶文化国际展销节”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古丈毛尖”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引进、扶持茶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10年以来,先后引进了英妹子公司、隆平高科、中粮集团、溪州茶叶、春秋茶业、天下武陵等茶企,投资5000万元的英妹子公司已建成了优质绿茶、红茶生产线,投资3800万元溪洲茶业精深加工项目已正式投产;同时,该县大力发展茶叶大户、农户家庭式加工厂达260个。积极探索夏秋茶的精深加工,不断拓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4.产业链条基本成型。目前,该县已形成了“龙头企业+科研院校+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茶农销售靠大户(卖鲜叶),大户销售靠企业(送初制品),企业销售靠网络”的良性循环机制。全县有注册茶叶开发、销售企业55家、个体经营户40户,有茶叶合作社、茶叶协会等协会组织31个,其中,2家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15家企业办理了QS认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3家、100万元以上的有8家。在北京、上海等省市建立销售网点100个,发展经销商160个;部分茶产品出口到欧盟、美国、中东、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瓶颈
1.基地建设方面:一是扩面遭遇土地瓶颈。由于古丈县地形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平地少,可开发利用土地少,荒山坡度大,新扩茶园基地零星分散。近年来,烟业、林业与茶业等产业加快发展与茶叶产业“争地”矛盾突出,给茶叶基地规模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该县尚未建立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困难,难以达到规模化集中连片开发。二是培管力度相对薄弱。茶叶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产生收益时间需3-5年。此前,该县在茶叶开发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而茶园培管投入较少,部分新扩乡镇及农户因未看到效益,忽视了后期培管,导致茶叶开发成果难以巩固。由于疏于培管,部分茶园老化、放荒,处于野生状态。三是茶叶品种混乱无序。由于古丈地方优质品种选育工作严重滞后,目前尚无可供推广的优质茶叶品种,基地扩面所用苗木从外地引进,且品种混杂。在后续补植过程中,很难做到与之前栽种品种完全一致。
2.加工制作方面:一是劳动力不足。茶叶是一个劳动力密集性产业。如按1亩投产茶园的培管、采摘、加工等工作至少需要投入1个劳动力计算,全县13.5万亩茶园均进入生产阶段后需要13.5万个劳动力。目前,该县农村人口仅为9万余人,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将直接影响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技术力量欠缺。进行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的培管、采摘、加工等,需要一支强有力的茶叶专业技术队伍作为支撑。而目前,该县农业局仅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且年龄偏老。新扩面乡镇缺乏对培管、生产方面的日常性指导,调研走访的坪坝、岩头寨等茶叶新扩乡镇的均反映缺乏种植、培管、病虫害防治、幼龄茶园修剪等技术指导,影响了茶苗的成活率。三是龙头带动能力不强。虽然该县先后引进了一批茶叶加工企业,但各个茶厂规模较小,与茶农、产业基地联系不紧密,各自为阵,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生产的效益不高,在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宣传营销方面:一是品牌不够响亮。经多年努力,“古丈毛尖”虽有了一定知名度,但其影响力与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名茶仍有较大差距,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古丈毛尖”公共品牌宣传上,基本靠政府行政推动,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待提升。二是推销方式单一。茶叶品牌宣传与创建缺乏长远规划,未能充分融入现代品牌经营理念;茶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挖掘与整理,品牌文化价值未能充分显现;广告宣传缺乏力度和创新,品牌形象市场认可度不高。三是营销网络不全。目前,该县“古丈毛尖”仍然缺乏稳定有效的销售网络支撑,产品结构主要以销售礼品茶为主,容易受到政策大气候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市场开拓方面各经营户各自为政,“小富即安”。
几点建议
1.狠抓茶叶“有机化”,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绿色生态有机茶叶发展理念,以打造“中国有机茶叶产业县”为目标,依托古丈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宣传茶园有机生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意义,加强茶园有机化生产相关培训,积极鼓励、引导茶农对茶园进行有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新扩良种茶园规划、选址工作,严格按生态有机茶园的标准进行建设,加快茶叶有机化步伐。有选择、有重点、分批次对现有普通茶园进行有机改造,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优先扶持条件成熟的乡镇及茶叶专业村开展茶园有机化管护,重点扶持2至3个有机茶叶示范乡镇和10个有机茶叶示范专业村,逐步推动全县茶园全面有机改造。
2.狠抓基地“标准化”,积极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合理布局发展一批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突出抓好竹溪湾茶文化主题公园及牛角山、高望山、列溪等千亩示范园建设,带动全县茶园标准化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认真做好茶区公路、机耕道、茶水配套、茶叶生产用电等项目的规划。积极整合各部门资金,加快推进新扩茶叶基地区域的乡村公路、机耕道、防护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园地成块、茶行成条、相对集中的高标准茶园,积极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新扩茶园蓄水池、排水沟等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建设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水利设施,强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断提高新扩茶园抵抗水旱等灾害的能力。
3.狠抓培管“常态化”,积极强化技术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等方式,提升茶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技术型、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县、乡两级骨干技术人员培养,并在每个乡镇指派一名技术联络员,负责茶叶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坚持走“公司+大户+农户”培训方式,在加大对茶叶大户扶持力度的同时,赋予茶叶大户一定的技术培训职责,发挥大户带动效益。稳定服务队伍。稳定基层科技队伍,发挥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充分利用省茶科所、农大等院所技术支撑,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规范和指导基地建设工作。积极组织茶农参加扶贫开发职业院校学习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达到每百亩茶园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每千亩茶园有一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
4.狠抓生产“集约化”,积极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茶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以经营名优茶为主、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以经营大宗茶为主、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优先给予用地、金融信贷、人才引进、产业项目、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茶农”、“协会+茶农”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订单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这条纽带,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切实解决茶叶销路不畅、茶农“卖茶难”问题,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
5.狠抓采制“机械化”,积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将茶叶生产机械化作为茶叶产业发展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大力推广机械耕种、菜摘、加工,提高劳动效率,解决劳动力不足,降低生产成本。认真抓好机械化生产标准示范茶园,特别是有机高效茶园建设,引导茶农按照规范化、精细化,进行茶园机械化种植、剪枝定型和耕作等。进一步加大茶机购置补贴额度,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机具、新技术。认真抓好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实现机械和生产工艺的相配套、相熔融,不断普及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力争通过3至5年的时间,使名优茶粗加工机制率达到60%、夏秋季大宗茶机采面达到80%。
6.狠抓营销“市场化”,积极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切实强化“古丈毛尖”品牌宣传,加强茶叶销售网络建设,大力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加强市场整合。把现有零散企业整合到2至3家,不断壮大规模,茶农、协会通过与企业合作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加强与省茶叶公司、上海九星集团、北京二商集团等大企业的产销合作,加大“古丈毛尖”品牌宣传力度,搞好市场化运作。健立健全营销网络。在加快打造现有红星茶叶街建设的同时,建立乡镇茶叶交易市场,在茶叶专业乡镇建立鲜茶和干茶交易市场,减少收购环节。发展营销队伍。培育专业营销队伍,鼓励支持广大茶农、茶商、茶企业“走出湘西闯市场”,鼓励他们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茶叶专卖店、连锁店,以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形成点面结合的茶叶销售网络。同时,搭乘“互联网+”的东风,积极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茶叶网络销售业务,不断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作者系古丈县政府办综调室主任李世宇,来源于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