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尹西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5-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尹西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尤其是科技先锋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更是产业创新的主导者。“十五五”时期,需要把握场景驱动创新的趋势和机遇,培育更多科技先锋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从而更高效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以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

  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这个概念时就指出,企业家通过创办新企业实现的“创造性毁灭”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尊重作为创新发展核心主体的企业和企业家,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企业主导型产学研融合程度和成效,既符合创新经典理论和创新法则,也是实事求是、遵循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经营主体,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主力军。企业通过自主决策加强创新能力,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微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处于市场一线,能精准洞察用户潜在需求,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敏锐识别新场景涌现的新机遇,以场景驱动资源拼凑和创造性重组,加快创新成果的场景价值绽放。同时,产业内大中小企业的开放协同,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水平至关重要。而企业作为国际经贸合作的核心主体,通过自身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带动创新的国际化,是促进高质量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通道。

  其次,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枢纽。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新技术精准高效地应用于产业和产业链中,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作为技术和场景双向匹配的能动主体,能敏锐捕捉科技成果的潜在价值,通过精准面向产业场景的技术迭代与管理创新,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化产品的“三级跳”,并通过场景应用反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最后,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和场景实践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企业间的创新竞争,不仅会加速创新组织模式、人才引育模式变革,还能够推动形成适宜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和创新体系中,并深度嵌入和影响研发、生产和经营全过程,深刻影响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培养创新意识、激发人才潜能,提升其开发新技术、创造新模式、优化新路径的能力,进而助力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全域渗透,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度重构。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握场景驱动创新范式跃迁机遇,形成引领发展的体系能力。

  第一,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目标,以创新争先实现创新领先。目标对企业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企业创新的基本导向和内在动力。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以创新带动自身强,才能实现产业强和国家强。为此,企业应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使命,找准自身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和产业创新的生态位,摆脱跟随式、模仿式创新,确立加快超越型和引领型创新战略目标。此外,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调整创新战略,以战略创新引领自主创新。

  第二,从资源依赖、规模扩张迈向提智增绿,构建企业高效高质发展新模式。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在带来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承载压力、创新动能不足等问题的同时,更形成三重发展困境:一是要素边际效益递减与核心技术“卡脖子”并存,二是规模扩张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失衡,三是环境成本内部化滞后制约产业升级。破解之道在于加快推进“双化协同”——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能,借助绿色化转型重构价值链。具体需构建三大支撑体系:技术研发端强化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智能装备与清洁技术;生产运营端深化数智赋能,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效能;要素供给端推进清洁替代,实现能源结构与原料体系绿色低碳化。

  第三,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生态,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针对当前创新主体功能错配与要素流通梗阻问题,需着力打造大中小企业梯度协同的创新生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或产业基础能力研究院和共性平台,牵头健全和完善“需求牵引—技术攻关—工程验证—场景应用”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工艺革新,打造“独门绝技”,成长为科技先锋企业;初创企业和团队则优先瞄准未来产业技术方向,探索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分类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实施“AI+”行动,建设高质量产业数据集和行业共性创新平台,打通产业供需数据,加快产业根本技术突破,夯实产业生态基石。

  第四,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供给和成果转化。加快探索建设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关键在于以企业为主体健全科技创新供需双向驱动机制。一方面,企业应立足市场动态,向高校院所输出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定向突破;另一方面,需将实验室成果快速导入产业验证,通过产品迭代培育新市场需求。联合体牵头企业需重点强化前瞻识别技术拐点和技术轨道跃迁的战略研判能力、快速转化科研成果的工程化能力、重构商业生态的场景塑造能力。可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共建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基金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也要持续完善资源协同、项目协同、主体协同和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使联合体“创得出,用得好,成效优”。

  第五,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人才是创新根基,人才的质量和活力直接影响创新广度、深度及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企业和高校需要主动打破组织“围墙”,通过产教融合、职教融通和科教融汇,联合培养有使命、懂创新、能攻关、会管理的创新创业领军领导人才,筑牢创新第一资源基础。同时,企业需要实施多元化培养与激励政策,通过职业规划、项目实战、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人才潜能。最后,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科研能力和知识积累,通过投入基础研究或联合设立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培养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先导人才。

  第六,以场景驱动创新打造先导能力,形成制胜未来的新优势。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虽加速发展,但仍面临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难、科技经济“两张皮”等问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本质优势在于拥有丰富应用场景,而场景驱动创新也能够突破传统线性研发模式,适应数智时代变革需求,助力国家实现创新引领。未来需要进一步向企业开放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战略性高价值场景,通过“AI+场景”和“场景+AI”双向发力,建设场景驱动的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则需要主动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将前沿科技成果精准嵌入场景,加速产业化进程,并主动瞄准未来场景开展先导性布局,打造企业—产业—国家多层次先导能力体系,持续开辟新赛道,形成制胜未来的新优势。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