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榆林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刘瑞湘)8月9—10日,第二届“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历史与经验”研究暨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榆林举行。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张树军,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长朱善璐,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杨凤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分别致辞,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举行了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和“榆林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揭牌仪式,还签订了四个共建合作协议。
榆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李子洲、刘志丹等革命先辈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与八路军抗日出发点。张树军建议从三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现实针对性,展示西北革命策源地历史内涵与特色。二是坚持大历史观,以唯物史观探讨其生成壮大的历史逻辑,从“两个结合”阐释文化渊源,通过多维度研究揭示其历史必然性。三是聚焦时代课题,学习西北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不怕牺牲、心系群众的品质作风,阐释西北革命策源地经验的当代价值,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学理与人才支撑。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朱善璐表示,要认真梳理西北革命史、陕北革命史,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党团创建史以及奋斗史,从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通过深入总结历史,为资政育人提供有力支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伟大奋斗目标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强化时代意识,做好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杨凤城表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多个维度拓展研究领域。要富有国际胸怀,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打造出既立足于中国,又能在世界上传播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共党史党建学具有学术性、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理论性、实践性特点,要处理好这些特点之间的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提出,深化西北革命历史研究是把握中国革命规律、赓续红色基因的时代课题,其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智慧及伟大革命精神。用好红色资源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榆林及陕北的革命资源是生动教材,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把西北革命历史中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导师生领悟党的领导的必然性,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复兴事业。
与会学者在主旨发言和分论坛上,围绕西北革命历史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展开研讨。有学者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和“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榆林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揭牌,不仅为西北革命历史与中共党史党建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榆林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通过深入探讨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历史与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教育部高校“四史”教育思政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和榆林学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