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通辽讯 (记者赵徐州)7月19日,纪念亚非会议7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非洲史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内蒙古通辽召开。与会学者回顾了亚非会议的重要意义与历史影响,围绕中非文明交往、“全球南方”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非洲对二战胜利作出的贡献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非洲从财政和物资上为盟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毕健康认为,非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极大地打击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成长壮大的工人阶级、新精英阶层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为自由而战、追求民族自决与国家独立的浪潮中,逐渐实现跨阶级大联合,坚定地迈上民族独立与现代化道路。
70年前,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通称为“万隆精神”。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倡的“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万隆会议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埃及大使吴思科表示,万隆会议对于我们打开同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全球新形势下呼唤万隆精神,就是要呼应“全球南方”的诉求,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改革。
作为一个术语,“全球南方”是世界舆论和学术研究中高度聚焦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实,“全球南方”是影响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看来,“全球南方”具有客观性与建构性并存、普遍性与差异性并存、团结性与分裂性并存、自主性与依附性并存的复杂性(两面性)。“‘全球南方’一词与二战结束以后曾经广为流传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等概念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经济不够发达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俞金尧表示,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南方”,关键在“全球”,是指在全球化时代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处在发展之中,而在国际政治中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国家。把“全球”和“南方”拆分开来看,在全球框架内,恰如其分地认识和处理位于“南方”的国家与主导全球经济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对于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全球”的“南方”国家都有可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得到发展,取得与西方国家相同的地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长刚表示,目前我们对文明、社会、国家之间秩序结构演进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情况下,人类社会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与演进亟待深入研究。
会议由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中东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