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同行

山东社会科学院: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时间:2025-07-24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院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决策部署和山东省委工作要求,2015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社科院”)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率先整体实施创新工程。十年来,山东社科院以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智库为目标,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研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探索出了一条地方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路,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强化政治引领,扛牢智库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十年来,山东社科院始终坚持政治机关定位,牢牢把握创新工程政治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新型智库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以系统理念统领顶层制度设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性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模范机关和实施创新工程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一领三创”工作新格局,以及“四大”工作体系,即部门协同、分工负责、层层压实责任的“大党建”工作体系,院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老中青梯队传承、引育留用贯通的“大人才”工作体系,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安全生产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大安全”工作体系,立足智库职能、统筹各方力量的“大统战”工作体系,进一步把牢政治方向、扛牢政治责任、落实政治标准。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创新性构建了创新工程“一二三四五六”制度体系,围绕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智库的总体目标,着力深化科研、人事、经费三方面改革,推出以科研组织运行方式、科研成果评价考核体系、科研辅助手段和方法、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育方式、经费配置和使用管理为主的六方面重点改革创新举措,推动了学科平台、基础理论、科研方法等为重点的社科研究工作创新。经过持续探索实践,形成了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创新团队和岗位管理制度,打造了顺应规律、多维高效的资源和经费配置方式,完善了质量导向、按劳分配的科研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以科研优长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高地。树牢“政治理论学习就是业务学习”理念,构建“党委班子带头学、支部及时深入学、青年人员重点学、党外人士跟进学、普通人员主动学”的五级联动、全员覆盖学习体系,以及系统式、研究式、实践式政治理论学习方法。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结合智库功能找准“第一议题”学术研究点位,确保社科研究把准战略重点、融入发展大局。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十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等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200余篇,连续多年位居地方社科院前列。推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丛书》《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研究丛书》《走向现代化研究丛书》《改革奋进新山东丛书》等精品力作,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出山东声音。相关专家作为省委宣讲团成员,赴山东省内各地宣讲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等,10余名专家分别赴欧洲、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中国道路宣讲,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以品牌建设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围绕智库定位,创新性打造了以“咨政启民 守正创新”院级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品牌为统领、各支部品牌百花齐放的“1+N”品牌矩阵。山东省委领导同志连续2年到山东社科院参加党支部举办的学术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将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创新工程创新团队目标考核,开展党建创新团队考核评比,在管理改革创新中实现党建工作再提升。聚焦规范化、标准化,创新性推广使用《党支部工作手册》,落实党建纪实制度。多年来,涌现出一批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多名党员被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务工作者,多个党支部被表彰为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聚焦科研主业,深化三大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十年来,山东社科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双轮驱动、双向融合,在深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求实效。

优化学科布局,打造高能级学科矩阵。深化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制定《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学科建设优化提升方案(2025-2035)》,成立院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强化优势学科建设,突出区域优势、学术特点,强化中国文化与地域文学、山东区域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儒学、当代宗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党建、地方法治、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等学科建设,推进基础学科守正创新。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前沿关键学术领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人文经济学、区域国别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深化拓展特色学科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发展重大需求,加强生态经济、财政金融、对外经济、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经济、海洋经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黄河文化等优势学科建设,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强冷门绝学的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研究,开展东夷学、海疆文化、泰山学、荀学、碑刻文献学等冷门学科建设,确保有坚守、有传承。

聚焦服务大局,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创新性谋划“服务高质量发展智库专项行动”,实行“专家对专题”项目责任制推进方式,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实施创新工程以来,550余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700余次。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经略海洋、中国式现代化等,每年提报10余项重大课题请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圈阅,所有项目均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受托编制《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等系列制度文件,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发挥进一步凸显。截至2024年,山东社科院连续8年获CTTI(中国智库索引)智库优秀成果最高奖。

坚持精品导向,质量跃升筑牢学术根基。十年来,山东社科院共完成精品成果2400余项,年均增长20%以上。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推出《文化“两创”理论与实践》《文化儒学研究》等50余部文化“两创”代表性著作,《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文库》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等学术大家高度评价。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90余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持续推出《山东社科院齐鲁文库》等系列丛书,谋划出版《山东地域文化史论》《区域国别研究》《2035山东现代化发展目标与战略路径》等研究著作。

深化内引外联,开放合作促进融合共生。推动山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山东工作站”和“国情调研山东基地”在山东社科院挂牌,联合开展国情调研、学术研讨会等,为山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用好与30余个省直单位、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县党委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盘活14个调研基地资源,拓展省情数据来源渠道,增强对策建议有效性。设立现代化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基地、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等5个省级研究基地。加强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先后与10余个国家的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邹平记忆’(美国篇)——与美国智库学者座谈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山东省-京畿道发展论坛”“中韩海洋经济论坛”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品牌。搭建智库交流平台,举办首届全国社科院系统创新工程论坛、首届智库论坛、首届党建工作论坛、首届人事管理创新论坛等;牵头成立山东智库联盟(山东省智库联合会),打造山东社科院自主创新的人文社科论坛品牌“泰山智库论坛”,不定期发布《泰山智库报告》,开展山东智库联盟优秀成果案例征集。增强智库传播力,构建报、网、端、微协同发布,图、文、音、视竞相发力的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格局。

三、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发展活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山东社科院高度重视新时代人才工作,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依托“大人才”工作体系,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厚植人才发展沃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十年来先后制定出台职称评聘、考核管理、人才工程、保障激励等各类政策100余项,系建院以来干部人事人才制度建设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抢抓职称评聘权下放契机,大力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开展职称评聘合一、自主评聘和专业技术二级岗自主评审,牢固树立“重品德、重业绩、重贡献、重公认”鲜明用人导向,创新工程以来先后组织开展11轮岗位竞聘,500余人次实现了岗位晋升,有力调动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2021年,从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统筹谋划编制岗位设置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岗位任务分设科研业务岗和科研保障岗,破除长期以来束缚干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打通各类干部人才发展通道,有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023年,山东社科院深化职称改革得到山东省人社厅通报表彰,获评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试点表现突出集体,系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唯一一家,深化职称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大力实施优秀人才集聚引进工程,创新博士研究生弹性激励、高层次人才配套经费等机制,积极拓展引才渠道。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引进各类人才140余人,其中优秀博士研究生100余人。2018年,创新性打造院内人才工程体系,首次评选出“资深专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各5名;2023年,将“三类人才”拓展为“五类人才”,贯通院内外人才工程评选,扩大人才工程覆盖面,入选的18名同志中已有10人获评省部级重点人才称号。扎实做好国家级省部级人才推荐选拔工作,先后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60余人,为全院高层次人才涌现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

实施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涵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围绕全院中心工作,实施“高原筑峰”“青优攀登”计划,加强优秀人才分层储备和接续选拔,进一步提升各类人才培养前瞻性和系统性。获批省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开展人才预聘制改革,搭建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培育通道。扎实开展各类干部人才外派锻炼,推动优秀人才在实践一线和关键岗位经风雨、长才干,锤炼实干担当本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选派各类外派干部200余人次,占全院总人数一半以上。聚焦高层次人才培养,2018年12月获批设立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2年9月升级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建院以来首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也是山东省首家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以来已累计培养21人,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历史性跨越。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牵头建设山东省经济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系山东省人文社科领域唯一一家。2024年起协同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稳步开展联合研究生培养,实现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零突破。

四、优化服务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十年来,山东社科院坚持“服务科研中心工作、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管理服务理念,着力补短板、提效能,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际需求,重构多维度的管理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环境。

科研诚信建设“制度+技术”并举。科研诚信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山东社科院承担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山东省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建成省社科诚信数据库,上线全省科研诚信网,承办首届和第六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为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平台。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山东社科院及时上线AIGC检测系统,完善学术不端检测手段,维护学术诚信,保护知识创新,防止科研人员患上“AI依赖症”。

信息化建设“整合+互通”并树。大力推进“数字社科”建设,深化信息化数字化办公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社科管理,构建智能协同平台,全面提升科研与管理服务运行质效。通过“数字社科”两期项目建设,全面实现知识文献报告管理、科研数据资源数字标签化处理、社科智库知识服务及科研经费管理等功能。在整合数字资源的同时,着力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为科研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服务保障。完善并大力推广OA系统使用,实现非涉密核心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推动跨部门协作“一链通办”,各项业务办理流程更加规范化、便捷化。

日常管理服务“严管+温情”并重。严格执行各类监督考核评价制度,将严管的基调贯穿到各项考核工作中,实现了职称岗位“能者上、庸者下”动态调整,推动干部职工树牢争先意识和危机意识。创新建立了新入职科研人员到管理服务部门轮岗锻炼制度,增强全院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把好“钱袋子”,过好“紧日子”,严格执行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强化内控管理和风险管控,实现绩效管理全覆盖。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用好离退休干部这一宝贵资源,开展口述史制作,留存珍贵院史记忆。不断改善院区环境,实施老院区改造提升工程,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工作环境。常态化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提升干部职工凝聚力向心力,“以院为家”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优化日常管理,山东社科院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多次被评为模范机关建设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等,为山东社科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社科院将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再提升、再深化、再升级,着力构建优势学科体系、科研组织体系、学术评价体系、人才引育体系、成果产出体系、数智支撑体系等核心体系,进一步放权赋能、激发活力,以体系化改革创新驱动智库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理论保障。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