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5)》发布

时间:2025-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8月4日,广州市社科院和社会文献出版社在穗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5)》。

近年来,广州锚定建设都市农业强市目标,重农强农兴农富农,多项“三农”工作再创增长新成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领跑全国。蓝皮书显示,2024年,广州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7年快于城镇居民,国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实现“三连优”,在创先和创新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广州试点农村产权“交易鉴证+”探索金融增收模式,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模式,激发乡村运营新动力,首次承办国内农业界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创下多个历届之最。

广州新型产业经营体系快速发展。蓝皮书显示,广州不断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体系。2019—2023年,创建了2个国家级产业园、23个省级产业园。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30亿元,规划落实项目超480个,带动农户约14万户,主导产业总产值370亿元。截至2023年底,广州累计培育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170家、43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蓝皮书认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推动人工智能与乡村产业融合方面具备政策支持、技术积累和场景资源三大优势,需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为根基。推动智能农机、传感器技术、云计算等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播种、施肥、作物检测等环节的自动化作业,通过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打造智能温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调控作物生产温度、湿度与光照,以及所需生产养分,通过生物防控技术,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构建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加快智慧农(牧、渔)场建设,通过智能系统实现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自动化,推进南沙区“FPF未来猪场”项目,形成可推广应用的“广州经验”。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市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蓝皮书认为,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鲜明特色就是建设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广州是中国现代渔业、花卉小盆栽和观赏鱼等产业的产业高地,在岭南特色果业如荔枝等也居于重要地位,构建契合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成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内容。

广州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形成。蓝皮书提出,广州不断加强与美国、欧盟、东盟等传统市场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朋友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对外开放发展需求,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引领内地、面向世界的农业开放平台,全力将南沙打造成为种业集成创新中国芯、RCEP农业合作交汇区、全球涉农制度创新试验地。推进大湾区“菜篮子”国际农产品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通关(增城)便利区建设,拟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体系,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建成集生产、流通、检验、检疫、通关、信息化等要素为一体的“一站式”便利通关服务平台,保障鲜活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港澳地区。

2025年,广州将继续强化“百千万工程”战略引领,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好示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动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稳产、保供、提效,推动产业主体提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市场建设,建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