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郭华巍:新时代“浙学”——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时间:2025-07-23 来源:浙江社科 作者:郭华巍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与方法体系。因此,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探索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的方案路径,是当前摆在浙江社科界面前的一项战略性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省委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全面系统部署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提出了“文化+科技”改革创新举措;7月17日召开的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强调要“人工智能赋能百行千业”,为浙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创新开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实践,推动新时代“浙学”向新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目标指引。

一、根脉传承,在“浙学”传统中赓续变革基因

“浙学”作为中华文明地域性创新的典范,其发展脉络始终贯穿着 “经世致用”“事功务实”“知行合一” 的实践品格,这份流淌在浙江学脉中“求实、批判、兼容、创新”的革新勇气,正是今天我们应对新技术革命的精神原点。一是回应时代,革旧鼎新。“浙学”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始终关注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推进学术思想创新。从南宋永嘉学派提倡“事功之学”,打破“重农抑商”的思维枷锁,到近代蔡元培、王国维等浙籍学人勇立新文化潮头,破除封建落后文化,这一革故鼎新的精神传统,观照我们拥抱数智时代,探索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叩问历史,知识焕新。“浙学”不仅关注当下的时代问题,还注重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反思,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和探讨,不断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清代浙东学派的全祖望、万斯同深研历史、批判理学,奠定了“经世致用”的基石;章学诚倡导的“六经皆史”,将经典文本还原为历史过程,这与当下用AI解构典籍、重现文化演进的逻辑如出一辙。三是立足实践,方法出新。“浙学”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态度上,明代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启示我们理论构建必须与技术实践同频共振,从而实现社科研究的“道”与人工智能的“术”融合统一。因此,在当今算法重构知识生产、数据重塑社会认知的时代,新时代的浙江学人要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造,赓续“敢为天下先”的学术传统,秉承“兼容并包、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让“浙学”在数智文明中焕发新生、续写新篇。

二、展望未来,推动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和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工作要求。一直以来,我们牢记嘱托,既关注传统浙江文化及学术资源的梳理、阐释、挖掘与传承,又立足新时期浙江实践的创新发展,切实担负起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新时代“浙学”。身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时代,我们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营造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一要注重理论创新。推动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要将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深度融合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开展持续性、前瞻性的思想碰撞与理论研究,着力构建具有引领性的原创概念、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为社科研究范式变革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二要推动技术落地。推动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要致力于探索打造高质量社科数据语料体系,创新开发适配性算法模型,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和算法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迭代、技术更新、范式变革。三要促进学科融合。推动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要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推动人文社科学者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专家组建实质性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融合的新领域、新课题。四要坚守价值导向。推动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时刻警醒其中所夹杂的伦理难题、技术陷阱、治理挑战和意识形态风险,探究未来人工智能伦理建设方案,营造清朗学术生态。五要强化学术交流。推动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断深化学术交流,积极与国内外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分享人工智能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研究成果,在交流互鉴中构建起新时代“浙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擘画蓝图,在协同共创中开创社科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学习时明确指出:“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省社科界,切实发挥“联”的优势和“合”的职能,合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一要着力打造“新平台”。积极打造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加快推动以DeepSeek为基础的国家智能一体决策智库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为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创设载体。不断加强数字社科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数字平台”、社科文献数据库等建设,持续强化数据存储、计算能力、数字资源库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为社科研究范式变革夯实基础。二要着力培育“新主体”。强化人才引育,着力遴选培养一批精通学科理论、洞悉技术前沿、具备跨学科领导力的战略型人才,引领研究范式变革、牵引新时代“浙学”发展。强化激励引导,通过规划课题立项、优秀成果评奖、人才项目评选、学术团队建设等形式,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强化能力提升,鼓励社科工作者积极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导社科研究者与技术科学家合作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提升社科工作者掌握新工具、研究新问题的能力水平。三要着力构建“新体系”。积极研究建立符合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特点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和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促进社科研究方法和范式实现有效转型。

“风气既开,学术自新”,在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激荡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以严谨的治学驾驭技术,以创新的勇气开拓边界,以深沉的情怀守护价值,在人工智能的澎湃浪潮中,共同书写新时代“浙学”的新篇章,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浙江贡献!

作者: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郭华巍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