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吴楠 通讯员余威震 刘晗)7月12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生态韧性优化’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开幕。
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主旨报告分为两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于法稳认为,城乡融合发展应从城乡生态系统保护、城乡资源高效利用、城乡生态产业发展、城乡生态设施建设和城乡生态文化融合五大领域展开,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策略:一是构建城乡融合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动态平衡,强调“生命共同体”理念;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位为前提,优化生态位、协同生态链,促进城乡协同共生;三是强化城乡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公平机制保障各方利益,实现资源共享;四是遵循生态系统原理,调整城乡发展策略,确保在融合过程中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何伟军以古今中外的运河建设及其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维度的影响为切入点,强调运河的建设可以重塑陆海新通道的核心支点,激活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沿线城市韧性提升意义深远。他表示,现代运河建设的核心在于国家战略驱动与高层协调、生态环保刚性约束、智慧化建设运营和技术突破。基于此提炼出汉湘桂运河建设的五大路径:一是必须立足于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和跨区域、跨部门的高效协同;二是技术上攻克复杂地形高差和水资源保障;三是理念上必须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始终;四是模式上创新投融资与智慧运营;五是目标上要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使其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党委副书记成金华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依然面临包括矿业生态环境隐患依然突出、大气—土壤—水跨介质污染、水域和底泥污染和生态修复困境、生态环境污染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导向的污染治理体系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等方面的挑战。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五个重大关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河海大学原副校长张兵认为,当前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四大类。张兵提出,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应从立法工作、区域协作、高层级工作机制、价值核算等方面发力,培植长江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兰州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张国兴探讨了特高压建设与城市电力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特高压输电工程作为我国在电力基础设施领域的典型重大工程,可以缓解能源逆向分布和频繁限电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实现能源互联互通的治理模式。他围绕“特高压输电对城市电力结构转型的影响效应如何”“影响效应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特高压和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是否存在异质性”等问题逐一展开,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分析与检验,证实了特高压输电促进了城市电力结构转型,同时协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建华认为,生态环境治理中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利益相关者,每个主体都有特定的权力边界和行事边界,而纵向权力层级和横向权力形态结合构成了不同的模态,导致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制度设计—落实效果”“制度设计主体—参与主体”“现实需求—领域应用”层面的“主体—模态”错位问题。王建华提出,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治理情境,设计涵盖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多种模态的政策组合,确保未来政策组合更加合理,并依据“多主体—多模态”理论的发展特点,设计基础保障层、系统整合层、利益协调层和创新提升层四个层次的生态环境治理保障体系。
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贵良从创建水资源刚性约束下初始用水权分配与精细确权理论方式体系、设计“水资源—水资产—水金融”价值转化路径、优化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和收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成果探讨,并结合宁夏与四川全国首单跨省用水权交易案例,阐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会议设置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市生态与减污降碳协同”“流域综合治理与水经济”“流域城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政策创新”“城市经济制度与区域发展”“城市低碳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六个分论坛,共有56位学者交流汇报了研究成果。
研讨会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于水利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等单位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