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常州讯 (记者明海英 吴楠)7月12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生态韧性优化’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
生态环境治理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利益相关者。江南大学社科处处长王建华表示,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治理情境,设计涵盖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多种模态的政策组合,并依据“多主体—多模态”理论的发展特点,设计基础保障层、系统整合层、利益协调层和创新提升层四个层次的生态环境治理保障体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土壤环境管理实现风险基本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党委副书记成金华表示,要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重大关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也是从源头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保护研究院院长张兵表示,当前,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四大类。我们应从立法工作、区域协作、高层级工作机制、价值核算等方面发力,培植长江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以古今中外的运河建设及其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维度的影响为切入点,强调运河的建设可以重塑陆海新通道的核心支点,激活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沿线城市韧性提升意义深远。他表示,现代运河建设的核心在于国家战略驱动与高层协调、生态环保刚性约束、智慧化建设运营和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