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刘欣路:高校区域国别智库建设进入“深度思考”

时间:2025-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欣路 李倩

在我国区域国别智库发展过程中,高校智库已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过去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高校智库在语种、信息、学科与技术等多个维度开展了“深度探索”(Deep Seek),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语种信息获取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国别智库建设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解码密钥”,语言能力决定着对对象国政治生态、经济脉络与文化肌理的认知深度。正因如此,区域国别研究深植外语基因,一直以来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五大主要方向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语类高校迅速发展,语种种类大幅增加,为区域国别智库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语言支撑,相较于依赖英语等通用语言的二手资料,基于对象国母语的信息解码显著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二是跨学科多元研究视角不断拓展。早期的高校区域国别智库研究,普遍采用单一学科分析框架,依托院校特色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智库建设起步于国际问题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则聚焦于国别语言文化研究。这种基于学科优势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在特定历史阶段有效支撑了我国的区域认知需求。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领域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重大现实问题日益呈现高度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特征,这种时代变革对区域国别智库研究提出了范式革新的要求。传统单一学科视角下的描述性研究,已难以应对动态演变的区域治理难题。因此,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区域国别智库逐渐引入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通过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目前的区域国别智库研究,通过整合不同学科资源,能够对每个国家或地区绘制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全方位的知识图谱,为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三是量化研究技术与方法不断更新。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属性也为智库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推动了研究范式的持续更新。在此背景下,高校智库率先开启“数据驱动型研究”转型,通过构建多源异构数据库,集成社交舆情、机构年报等多模态数据,实现研究素材的全息化采集。这种转变突破了传统智库依赖专家经验主导的质性分析框架,建立起“数据建模—算法验证—决策推演”的量化研究链条。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学校已建立了全球国际组织数据库、全球政党数据库和全球智库机构综合数据库,动态追踪全球300多家重要机构发布的文章和报告,并整合成结构化数据。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全球指数网”,集成了近七万种全球指数,为区域国别智库研究的量化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历经十余年深耕,高校区域国别智库建设已完成了“深度探索”阶段的能力积累。但面对“全球南方”秩序重构、智能技术革命加速、文明冲突与融合并存的百年变局,区域国别智库建设亟待向“深度思考”(Deep Think)阶段跃迁:从区域问题应对转向全球治理引领,从战略数据储备转向思想供给创新,从技术工具赋能转向认知范式培养。区域国别智库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是深度聚焦国家重点战略的动态演变。从“Deep Seek”到“Deep Think”的转变,首先要求区域国别智库对国家重点战略的深入关注。随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快速演变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地位,智库研究不应仅限于信息的收集和数据的整理,而应深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动态变化。目前,我国的区域国别智库侧重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研究,而对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区域的发展中国家的关注相对较弱。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智库需要进一步调整研究重点,将目光投向这些具有战略需求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和地区。

  二是提升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前瞻性。“Deep Seek”阶段虽然确保了区域国别智库在信息获取和数据整合上的全面性,但进入“Deep Think”阶段,智库研究问题和分析深度必须进一步提升。当前的全球局势正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各国和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区域国别智库的研究需要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挖掘内在问题。这要求智库不仅要提供对对象国的现状分析,还要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提前识别全球重大变动和可能的政策走向。此外,智库还需要构建更为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研究框架,从全球经济、政治到社会文化的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为决策者提供前瞻性洞察。通过数据建模和趋势分析,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支持,从而推动决策从反应式向主动式转变。

  三是回归人才队伍建设的初心与使命。尽管人工智能的引入为区域国别智库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但“Deep Think”阶段的关键依然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人工智能技术为智库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大量信息能够迅速处理和分析,推动了定量研究方法的普及。然而,人工智能始终只是辅助和赋能的“工具”,不能取代智库人员的深度思考与独立判断。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松绑减负”,但它无法承载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及逻辑构建的核心任务。尽管我们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但更要坚守那些无法被机器替代的部分,那就是思想——超越浅层文化符号的深度思想内核。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背景的高端人才,特别是能够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复杂领域提供深刻洞察的专家,将是智库能否实现深度思考的关键。只有拥有深厚学术功底与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发挥智库的价值,为国家战略研究和全球问题解决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