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旅产业正加速迈入"场景驱动"发展新阶段,湖南郴州市长期受传统旅游"大而全"模式同质化竞争等核心痛点制约。2017至2025年间,郴州市以"三个跟着走"(跟着客源走、跟着城镇化走、跟着国际化走)为破局起点,历经八年"实践探索—方法论创新—理论标准化"的系统性演进,最终构建起"小而美"场景焕新模式。本文系统梳理该模式的形成逻辑、实践成效与理论价值,旨在为全国同类地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逻辑闭环、实操性强的"郴州样本",同时丰富场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一、"三个跟着走"的实践探索与理论铺垫
(一)"三个跟着走"的破局起点。针对当时湖南省旅游业“旅游产品跟不上消费升级、政府服务跟不上发展形势”的“两个跟不上”突出问题,2017年5月,作为联系指导郴州市旅游工作的时任湖南省旅发委主任,笔者在郴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推进会上提出“三个跟着走”的破局建议,希望郴州市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从旅游客源地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在优化客源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上下功夫,实现市场细分化、产品特色化、营销专业化和服务精细化。与此同时,湖南旅发委牵头相继建立全国首家旅游新场景实验室和全国首家数字化文旅体验实验室,通过场景创新试点和典型案例研究,为郴州实践提供业务指导与理论支撑。郴州市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以改革创新精神,正式开启文旅产业创新破局。
(二)场景创新理念的融合落地。郴州市将场景创新理念贯穿"三个跟着走"全过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激活历史文化基因,以文化做内容体验、以旅游做市场营销,充分展现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全域旅游精品,形成差异化落地路径:"跟着客源走"聚焦细分客群,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需求、年轻群体沉浸式体验需求、家庭客群亲子互动需求;"跟着城镇化走"激活城乡闲置空间,通过旧厂房转型文创载体、老街区场景焕新、乡村景观提质重构文旅消费空间;"跟着国际化走"对标国际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无障碍山岳型旅游景区典范。通过上述实践,郴州市为"小而美"模式奠定坚实实践基础。
二、"小而美"场景焕新的方法论创新
(一)旅发大会催生新范式。2023年9月郴州市抢抓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机遇,以旅发大会为综合抓手,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积极推进闲置空间适旅化改造——通过创意构思与高效利用,深度挖掘城市边角地、废弃厂房、闲置民居等空间潜力,推出了一批“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2024年5月,作为时任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笔者参加“5·19中国旅游日”政协委员履职活动到郴州市调研,希望郴州市大力推进体验导向型文旅新场景革命,创意打造能够带来极致体验、拓展深度消费的“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此次调研进一步明确“小而美”文旅新场景的核心方向,推动郴州在前期实践基础上,针对传统“大而全”开发模式“投入高、见效慢、同质化”的低效问题,探索运用“小而美”场景焕新方法论,坚持人文为魂、科技为翼、小微为体、可持续为要的原则,推动文旅产业实现“从重资产投入向轻资产运营、从同质化竞争向特色化发展、从传统观光向沉浸体验”三大关键转型。
(二)方法论的实践优势。"小而美"文旅新场景以小规模空间为载体,成功实现"小体量承载大内涵、轻投入创造高价值"的创新发展模式,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其核心特征鲜明:以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为支撑,既打破传统认知中文化与商业的对立关系,充分诠释"场景即生产力"的经济学逻辑,又深度表达"体验即生命力"的美学价值。该方法论能系统性破解行业痛点,形成精准适配逻辑:运营端以轻资产模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社会资本活力;路径端以本土文化为核心打造差异化场景,规避同质化竞争;产品端以科技赋能构建沉浸式体验,匹配消费升级需求,有效解决传统旅游"投入大、见效慢、同质化严重"的核心痛点,形成可复制的实操方案。
三、"小而美"场景焕新模式的理论升华
(一)首创全国案例筛选标准体系。2025年3月,作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笔者带队到湖南郴州市调研,以郴州市为例,采用定性分析法和案例实证,研究“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标准及其在郴州实践中的创新应用,首创“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标准体系,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框架。量化指标融合空间经济学、文化生态学与体验设计学,构建多维度分析范式,填补了场景创新经济学研究空白。
(二)开展全国案例征集工作。2025年6月,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的安排部署,探讨构建“诊断-焕新-共赢”的实践创新范式,坚持正面典型引路,深化推进景区场景焕新示范工作,中国旅游景区协会采用源自“郴州实践”的《“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标准》,通过文旅中国新媒体矩阵在全国开展“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各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小而美”文旅新场景,借助媒体广泛传播渠道对典型案例进行征集和赋能,构建“发现-传播-赋能-示范”一体化链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小而美”文旅新场景品牌,推动场景创新理念在各地的普及与实践。
(三)达成"郴州共识"确立理论框架。2025年7月,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与郴州市政府联合举办“小而美”场景焕新示范工作现场会暨生态合作招商活动,通过“挖掘文旅新场景—培育青年创业项目—赋能文旅产业—示范推广经验”的完整闭环,达成旅游景区行业里程碑式的“郴州共识”,标志“小而美”模式从地方实践正式上升为行业认可的理论体系。
(四)启动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9月,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与郴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小而美”场景焕新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既是对2017年“三个跟着走”理念的深化延伸,也是对文旅消费升级趋势的精准回应,推动“小而美”模式进入标准化制定、规模化复制新阶段。
四、郴州成功案例的实践印证
(一)莽山无障碍景区:国际化视野下的包容性设计。莽山景区以"跟着国际化走"为核心理念,建成全国首家无障碍山岳型旅游景区,通过高山索道和自动扶梯等设施,实现全年龄段游客的无障碍游览。该项目不仅满足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更以人性化设计提升所有游客的游览体验,成为文旅融合与包容性发展的典范。其成功在于将国际化标准与本地特色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旅游场景。
(二)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场景再造。裕后街项目遵循"跟着城镇化走"理念,将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性改造,植入文创零售、特色餐饮、非遗体验等新业态,实现历史街区的活态传承。通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引入现代经营模式,该项目成功打造为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场景,成为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三)飞天山AR探秘项目:科技赋能的文化体验。飞天山景区以"跟着客源走"为导向,创新引入AR技术,将丹霞地貌与数字体验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地质探秘场景。该项目通过科技手段增强自然景观的文化表现力,满足年轻客群对互动性、趣味性的需求,实现了传统观光向沉浸体验的转型升级,为自然资源型景区的创新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四)瓦窑坪古村:千年窑火的活态传承。瓦窑坪古村以古窑址为核心实施轻资产改造,聚焦非遗活态传承主题。项目在完整保留传统龙窑与匠人作坊的基础上,创新植入现代陶艺体验功能,利用废弃窑砖进行景观再造。通过引入本地陶艺传承人建立完整的师徒传承体系,开展拉坯体验、柴烧工艺等互动项目,形成"保护-传承-创新"的发展闭环,让千年制陶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五)711时光小镇:工业记忆的创新表达。711时光小镇围绕工业遗产保护主题,对历史建筑群进行创意改造。项目在保留苏联式建筑特色的同时,创新利用工业遗存打造怀旧餐饮、矿史展示等特色空间。通过组建年轻化运营团队,开发主题文创产品、沉浸式探秘体验等创新业态,并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实现工业记忆从历史遗存向文化体验的创新转化。
五、"小而美"场景焕新模式的创新价值与行业示范
(一)在痛点破解维度,动态场景激活静态资源。针对传统旅游"资源静态化、体验碎片化、消费浅层化"问题,"小而美"模式以"人文+科技"为双轮,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动态场景,释放资源潜在价值,提供可落地的痛点解决方案。莽山无障碍景区通过设施升级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全客群可享的旅游场景,体现了资源价值最大化理念。
(二)在消费适配维度,轻资产创新推动业态升级。契合游客"观光→沉浸""单一消费→复合消费"需求转变,通过轻资产运营降低创新门槛,实现"文化植入—消费转化"闭环,助力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跨越。云栖露营基地以最小投入创造高品质体验场景,验证了轻资产模式的商业可行性。
(三)在产业引领维度,地方样本输出全国经验。作为全国首个系统实践"小而美"模式的城市,郴州市通过"郴州共识"、全国案例筛选标准体系及三年行动计划,将地方经验转化为行业通用模式,凸显"场景驱动型旅游"的引领价值,为场景创新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裕后街的场景再造经验已在全国类似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得到推广应用。
六、深化"小而美"场景焕新模式的实操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锚定标准化方向。将"场景驱动"纳入郴州市文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政策简化项目审批、突破土地瓶颈、倾斜财政支持;参考莽山经验及全国"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标准体系,结合"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等核心特征,制定《"小而美"文旅场景设计导则》,打造标准化样板。
(二)深化业态融合创新,丰富场景供给。推动景区与科技企业、非遗传承人、高校合作,开发"景区+VR/非遗/研学"融合场景,强化"体验交互性";借鉴裕后街历史街区经验提升沉浸感,延长游客停留与消费周期,匹配青年客群需求。
(三)构建人才体系,夯实创新根基。推动本地院校增设"文旅场景设计""数字化运营"课程,通过创客大赛和主理人大赛定向输送人才;完善激励政策吸引外部团队,借鉴莽山"志愿者小组"经验保障体验品质,助力"青年适配性"落地。
(四)赋能青年创业,壮大经营主体。总结云栖露营和飞天山AR项目经验,推广大学生"小微场景创业"模式;支持青年改造闲置空间植入文创,延续"轻投入创造高价值"逻辑,降低创业门槛。
(五)拓展国际市场,突破入境游瓶颈。抢抓2025年湖南入境旅游发展年与过境免签政策机遇,打造"郴州文化微场景",凸显"文化在地性";设立"国际场景创新基金"补贴跨国团队,通过数字平台吸引国际游客,兼顾"体验交互性"。
(六)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发展质量。建议成立郴州场景创新实验室,参考全国"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标准体系,结合"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青年适配性"核心特征,构建"场景创新指数",从文化转译度、技术融合度、青年参与度、消费满意度四维度动态评估。
综上所述,湖南郴州市"小而美"场景焕新历经2017-2025年八年沉淀,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完整实现从"三个跟着走"实践探索到"小而美"模式理论升华的"实践—方法—标准"闭环。郴州市"小而美"场景焕新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小微场景"破解"大而全"低效困境,以"轻资产运营"降低文旅创新门槛,以"场景驱动"激活资源价值,其"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青年适配性"的特征,精准契合当前文旅产业"场景化、体验化、轻量化"发展趋势。随着"小而美"场景焕新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郴州市必将进一步巩固"场景驱动型旅游"标杆地位,其经验将为全国同类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操参考。郴州案例充分证明:以人文为魂、科技为翼、小微为体、可持续为要的"小而美"场景焕新模式,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文旅发展困境,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持续为场景创新经济学研究贡献"郴州智慧"与"郴州方案"。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