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匡远配:以人工智能赋能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10-0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匡远配 周心雨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支持发展智慧农业,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将“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列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人工智能赋能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现实所需。

  湖南具备探索AI赋能现代农业的独特基础。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189亿元,同比增长24%;大数据产业产值达1250亿元,同比增长13%,覆盖智能装备、大数据应用、算法研发等多个领域,且正在积极布局和创新农业场景。湖南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突出,逐步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这些为“AI+”赋能创造了“场景丰富、产业协同”的良好条件。未来,湖南应以加快“AI+”向现实生产力转换为目标、以“AI+”引领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围绕数字底座、重点场景、保障机制三大支柱,系统推进农业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升级,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建强数字底座,打通AI赋能“大动脉”

  筑牢数字底座,破解“数据孤岛”与基础设施短板。当前,需从“建平台、强基建、统标准”三方面发力,推动AI赋能湖南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构建全省一体化农业大数据平台。借鉴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全产业链赋能”经验,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建立覆盖“天地空”的农业信息采集体系。重点汇聚气象卫星数据、土壤墒情数据、作物生长数据、市场交易数据等,设立省级农业数据中枢。同时探索“数据价值共享”机制,通过补贴或技术支持等方式激发数据供给活力。二是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推广“北斗+AI”融合应用,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业带,以共建共享基站、应用卫星互联网等方式,布局智能传感器、虫情测报灯等设备,实现温光水肥、病虫害等信息实时采集。借鉴株洲“AI+农业”模式,推动电力、通信企业与地方政府协同,确保人工智能设备“下得了地、用得上电、联得上网”。三是统一农业数据与技术标准。参考国家《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科研院所、省人工智能协会等单位,制定省农业人工智能数据采集规范、智能农机作业等地方标准。明确数据采集格式、智能装备接口协议、病虫害识别阈值等关键指标,避免“各自为战”。

  聚焦重点场景,做强AI赋能“主战场”

  聚焦重点场景,推动AI向农业全产业链渗透。立足农业优势产业,聚焦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AI赋能典型应用场景。一是强化“AI+粮油安全”核心应用。加快推广无人农场模式,建设“AI+粮油”示范标杆基地。重点推动三大方向技术融合:支持联合开展“AI+育种”,利用基因大模型解析重要农作物遗传机制,显著缩短育种周期,加快抗逆高产新品种选育;加大“AI+农机”政策支持力度,对智能拖拉机、无人收割机等重点装备提高研发与购置补贴;构建“AI+灾害防控”体系,建立病虫害和气象灾害智能预警与响应机制,优化农业服务平台功能,并规范其开放使用。二是突破“AI+特色农业”关键瓶颈。面向柑橘、茶叶、生猪等特色产业,开发适配性强的AI应用解决方案。推动柑橘智能分拣中心建设,实现品质精准检测与分级,强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采茶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推广“AI+养殖”模式,通过智能识别与精准饲喂提高生产效益,加强疫病风险预警,提升养殖现代化水平。三是培育“AI+农业服务”新兴业态。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线上集成农技专家资源,提供智能诊断与种植方案定制服务;线下推动县级AI农技服务中心建设,强化技术落地支持。依托AI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电子商务。同步开展农民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建立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切实降低使用门槛,增强推广韧性。

  完善保障机制,织密AI赋能“支撑网”

  完善保障机制,全方位营造人工智能应用良好环境。一是强化政策协同与人才支撑。成立高规格的“农业AI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科技、财政等部门资源,贯彻落实《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一步推进AI赋能农业发展。同时,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在科研院所设立“农业AI”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依托“头雁”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吸引和培育AI领域专家和团队服务“三农”。二是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AI农机贷”“数字农业项目贷”等专项产品,对农户购买智能设备给予优惠贷款支持;推动金融保险机构等联合推出“AI农业保险”;设立农业AI专项支持资金,重点培育农业AI科技企业,支持AI创新联合体,支持重大示范项目。三是保障数据安全。建设农业AI安全监管平台,对农业数据进行全程监控;建议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出台农业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数据隐私保护边界,确保敏感信息、数据等不脱敏不公开;定期开展农业AI模型安全评估,确保技术应用“安全、可控、普惠”。

  【作者分别系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2025年秋季学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