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侯喜保:以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时间:2025-09-1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侯喜保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社会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与实施路径。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湖南需乘势而上、率先突破,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机理,着力构建智能精准、安全可靠、普惠包容的现代治理体系,真正让人工智能成为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强外脑”。

  畅通数据共享“毛细血管”,筑牢“AI+社会治理”的数字基座

  数据是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素,其整合力度与共享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智能治理的实效。当前,我省政务数据共享攻坚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部门数据标准不一、数据格式杂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距离“高效协同、智慧应用”仍有明显差距。应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坚决破除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壁垒,加快构建语义互联、标准统一的政务大数据体系。要依托“湘易办”全面贯通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的契机,持续强化数据联动与业务协同,推动民政、人社、医保等高频事项数据的实时核验与无缝回流,真正实现从“一网通办”转向“一数贯通”。例如,在企业开办、养老资格认证、医疗费用报销等场景中,通过跨部门数据实时比对与核验,实现“免申即享”“无感通办”,不断提升办事效率和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加强智能采集与动态清洗技术的应用,建立覆盖数据生成、汇聚、共享、使用与销毁的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着力构建标准统一、溯源清晰、动态优化的“数据资源综合体”,为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提供高质量、高可信度的数据支撑。

  加速技术迭代“落地有声”,拓展“AI+社会治理”全景应用版图

  适应人工智能技术迅猛迭代的新趋势,将“投资于物”与“赋能于人”紧密结合,推动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模型等新技术全链条融入社会治理流程,加快智能终端、政务智能体等在基层的部署,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以“湘易办”“湘办通”为牵引,稳健推进AI在政务受理、政策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客服等高频场景的落地应用。例如,在社保待遇发放中,通过民政、公安、银行等多源数据动态核验,实现“政策找人”“补贴准达”,杜绝“漏发、错发、人情保”。要加快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深度应用,尤其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交易等关键领域,构建以“机器管招投标”为核心的智能交易和监管机制。借助AI智能评标、风险自动感知、围串标行为研判等功能,实现招标文件自动核验、投标人资质智能筛查、异常报价实时预警,最大限度压缩人为操作空间,防范廉政风险。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应急响应和宏观经济调控等重大领域的融合应用。例如,在基层可推广智能网格管理系统,实现事件智能分派、风险预测与舆情监测一体化;在民生领域可依托“湘易办”平台构建智能客服与个性化政策推荐系统,提供“千人千面、精准直达”的服务体验;在应急指挥中建设基于AI的洪涝与地质灾害智能预警和调度系统;在经济调控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宏观数据波动、产业链薄弱环节与企业信用风险。此外,还应鼓励探索基于数据价值贡献度的成本补偿与收益分成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数据共享和AI应用的积极性。

  坚守安全与隐私“底线思维”,确保“AI+社会治理”可信可控推进

  人工智能应用涉及大量公民和企业敏感信息,必须将安全与隐私保护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构建全方位、纵深化的综合治理防护体系。要严格执行数据分类分级和最小必要原则,积极推广动态脱敏、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数据可用不可见”技术,全面提升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可控性与可溯性。强化模型算法、数据资产、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安全能力,尤其防范“黑箱”决策、算法幻觉与歧视带来的新型社会风险,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推动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格局。尽快完善人工智能从业人员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法律法规,并可考虑在智慧公安、医保智能风控、公共场所人脸识别等高风险场景中,推行“伦理先行”机制,将伦理评估内嵌于算法设计与开发全流程,定期开展风险审计与合规审查。同时,还要通过社区宣传、校园教育、媒体科普等多种途径,增强全民数字素养与AI认知能力,积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营造高质量发展“雨林生态”,促推“AI+社会治理”普惠包容发展

  想让人工智能这块“良田”更好孕育出治理现代化的“硕果”,必须营造健康有序的人工智能创新和发展生态。对此,需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顶层设计与系统政策引导,推进专项立法与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涵盖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行业准则的综合治理框架。要发展耐心资本与战略资本,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周期长、风险高的AI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支持全周期创新的金融环境。强化数据、算力、电力、网络等核心资源协同,统筹布局智算中心与算力网络,推动算力资源互联互通、普惠接入和高效利用,打造中部地区领先的绿色智能算力高地。加快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重点实施农村5G补盲、光纤入户和基站加密工程,扎实推进县域与乡村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动AI技术和服务向基层延伸,大力推广“AI+远程医疗”“AI+乡村教师助手”“AI+防返贫监测”等普惠应用,助力解决农村就医难、教育资源不均和返贫预警等突出问题。聚焦智慧城市、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不断拓展和丰富“人工智能+”治理应用场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村居民等重点群体,组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推动各类服务界面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增强语音交互、一键呼救、远程协助等暖心功能,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