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重庆讯 (记者陆航)9月17日,主题为“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出席并宣布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彭金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政,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在开幕式上致辞。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主持开幕式。
彭金辉表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开放包容的河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我国波澜壮阔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滋养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讲述好历史文化中的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长江、文明传承中的长江,为长江文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张政表示,长江流域各区域之间的人文经济交流所孕育造就的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板块,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了源头活水。长江为文艺创作提供不竭源泉,不同艺术形式都以长江为母题,留下了无数传世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学基因,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对话提供了最具象有效的载体。中国文联坚定响应并深入践行四大全球倡议,将与各方一道,用好长江文明论坛这一国际平台,搭建艺术交流舞台,推出更多新时代长江题材文艺精品,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为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贡献力量。
张宏森说,长江以其浩荡不息,为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母题与不竭的灵感。长江哺育文学,文学也在塑造着长江。文学书写,让长江之水流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奠定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文学不仅要写出大江东去的诗意,还要关切这里的城市变迁、百姓生活、创新活力,以文学方式深度参与长江文明的当代叙事。书写长江,就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就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澎湃进程。中国作协开展的重要文学行动,要为讲好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文明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胡衡华介绍,近年来,重庆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化拓展各领域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推进“九治”攻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水平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黄金旅游带,打造文化旅游强市。重庆将与各方一道,携手推进长江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共同深化大河文明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持续拓展经济和人文领域合作,为长江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贡献智慧力量。
“长江流域古代先民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通过观象授时的考古学证据,提出追溯天文学的起源对于解决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精确计时的天文实践不仅造就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且相互渗透的古典科学与古典哲学。
长江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历史,更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连接过去与未来,贯通东方与世界。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表示,尼罗河与长江文明的共同特质深深植根于两条河流对国家文明诞生与发展的核心作用。中国与埃及已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将中国重庆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测量仪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埃联合申遗行动,既彰显了两国河流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更是对中埃两大古老文明深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实践。
从长江到尼罗河,从黄河到莱茵河,欧洲文明同样诞生于地中海的波光之中。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表示,水是生命之源,以水为纽,水润万物。文化能让人们心意相通,而美的感召更能凝聚人心。文明的交融是世上最美好的相遇,世界大江大河,终将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海洋。
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人类文明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演进体现为各组成部分在物质技术、组织结构和价值目标上的动态适配过程,即人类文明质态的变迁。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策源地、大本营,也是生态文明跃迁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杨开忠提出,长江经济带是古老的大河文明与开放的海洋文明在当代中国最具象、最成功的交汇与实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在质态特征上显著区别于工业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长江经济带应在确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经济带的基础上,适应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着力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示范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努力成为中国和世界新质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生态文明的策源地、大本营。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索菲亚·塞瓦略斯·比瓦尔,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等专家学者,也通过主题演讲,共话文明传承、共商文化交流,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
论坛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重庆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