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我们还年轻着的先辈们,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100年前,毛泽东在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修业学堂兼任历史教员,同时从事革命活动支援五四运动。
100年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一代代青年中传承、发扬、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乡村兴,则国家兴。当前,影响我国城乡平衡发展、制约农村充分发展的根本问题还远未解决好。必须依靠人才尤其是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的支撑,带动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持续发展。 研究弘扬五四精神,用五四精神引导激励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引导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伟业,关键在于破解好青年学子怎样“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等瓶颈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多方着力:
一是深入开展乡土乡情教育。在大中小学抓实以亲情为根的孝德教育、以自然为道的生态教育、以故土为本的乡愁教育,建立健全“亲乡村、亲乡土、亲乡情”教育体系,培养青年一代农业农村情怀,使其深刻认识到乡村是城市之根、工业化之本。多年来,由于乡土教育缺失和教育过度功利化,导致年青一代不仅对农村农业缺乏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与乡村的隔阂日益加深,甚至穷尽一切办法逃离乡村。这实际上会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障碍,破除这一障碍是当务之急。
二是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力度。要让广大青年学子懂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我国发展方向、命运、道路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引导青年学子认识到在农业领域有大量发展机遇:美丽乡村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是与城镇互补共生的人类活动空间;现代农业包含农业生产、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各种内容,可以开创出多种新型业态和新生活、新消费形式……从而激发他们投身“三农”的兴趣、振兴乡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梳理发掘湖湘文化宝库,鼓励青年学子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湖南是农业大省,近现代史上有着光荣的兴农爱农传统:1903年创立的修业学堂倡导学生振兴农业、刻苦坚忍、务本崇实,毛泽东、徐特立、黄兴、王首道、毛泽覃、欧阳立安等一大批杰出青年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农业农村,解决了全球亿万人的温饱问题。“心怀社稷,解民之艰”的家国情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经世致用精神是湖湘文化精髓,应大力鼓召青年一代将其发扬光大。
四是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改革,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要,多培养“用得着”的农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涉农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农业、智能装备、休闲农业、共享农业、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学科建设,发展新兴涉农专业,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构建校内校外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着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与此同时,广泛开展乡村振兴基层人才培训,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骨干、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等开展专题培训,推动青年人才想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五是不断完善涉农人才政策,确保人才“留得住”。鉴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人力资源瓶颈,应进一步优化农村创业环境,使人们对投身乡村振兴有信心、有决心: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为青年群体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降低创业成本;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增强青年人的精神归属感;搭建展示平台、要素对接平台、人才组织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依托各级青年协会组织,加强青年人才的联络交流和组织引导,为扎根乡村的年轻人打造成长发展路径,让他们干事有平台、生活有保障、上升有通道。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5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