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陈义红: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时间:2019-06-1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陈义红 万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新时代,高校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好的体制机制、更实的工作举措,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供需不匹配问题突出等众多挑战,努力让每一位毕业生都找到心仪的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加强教育,解决好“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青年,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瀚海天空,也要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摒弃就业只选地域好、待遇高、轻松体面工作的功利思想,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乐于到基层一线吃苦磨炼、增长才干,突出干事创业的“奋斗性”。二是完善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贯穿学生大学全过程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注重将专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实现专业学习、个人兴趣、职业理想的有机结合,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主动“规划”和“经营”自己,让职业发展具有“目标性”。三是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就业教育不能只是毕业季的“临门一脚”,要将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教育前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纠正“接受高等教育等同于得到工作岗位”的刚性就业观,改变依赖政府、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被动就业观,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市场和竞争中掌握“主动性”。

优化指导,解决好“做”的问题。就业指导旨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场胜任力,是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是注重“新”。要主动结合就业市场新变化,充分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丰富、更新就业指导内容,避免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社会现实脱节。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方法,注重运用“互联网+”模式,以直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就业指导。二是注重“实”。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要注重体验式教学,增加实践环节。高校可与企业形成联动,通过邀请企业HR经理人进校园开展求职模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切实提升学生求职技能,帮助学生了解职场环境。三是注重“精”。在普惠性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做好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具体求职意向和困惑,做好个体咨询,实施精准帮扶,解决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问题。

搭建平台,解决好“去”的问题。高校要广泛匹配资源,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一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主动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开拓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军营报效祖国,推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二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高校要用好地方资源这一“先天性资源”,协同推进大学生就业与本地区产业发展。比如结合湖南推进建设制造强省、创新型省份战略,主动对接新材料、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器人、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将服务地方发展和扩展就业空间有机结合。三是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高校应与政府、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为大学生建立更多创业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同时在创业优惠政策、创业场地、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专项支持,使大学生能创业、创好业。四是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就业市场开拓积极性,瞄准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重点单位,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为毕业生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的重点单位建立“绿色通道”。常态化举办“行业-专业”供需洽谈会、实习生招聘会等精准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匹配度高的就业与实习岗位。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6月14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