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的教育交流、合作一直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升级而深化发展。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始于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经历了“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中非合作实施能力建设行动”等持续建设,已逐渐从单向对非援助发展为全方位的双向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体系,在留学生往来、教育合作项目、汉语教学工作、职业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标志着湖南已成为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排头兵,也迎来了中非经贸教育合作继续深化发展的新契机。
近年来,很多非洲来华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创业,但通常规模不大,以零星传统贸易形式为主。一方面,随着中非经贸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如出现了跨境电商、易货贸易等形式,非洲商人需要专业经贸知识升级;另一方面,中非双方更多民营企业家开始关注中非经贸合作市场,有意奔向这片“蓝海”,但受限于相关知识和人才储备,发展较慢。而当前中非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职业技能培训、精英人才培育等领域,亟需填补经贸教育领域缺口。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中非经贸长期发展无疑需要一大批中非经贸人。这些人,应该是中非经贸大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化人才,既有中国人,也有非洲人,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这些人,应该是通晓中非经贸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懂世情国情,又懂贸易投资基础知识,还要懂相关法律、了解中非文化;这些人,应该是关乎中非经贸的多层级专业人才,其中既有能做业务的实践人才,又有能进行相关研究的科技人才,还有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为中非经贸长远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的高端人才。
培育新型中非经贸人,需要加快创新中非经贸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打造中非经贸领域的多层级课程体系。当前,整体而言,我国企业家对非洲市场了解不足,非洲企业家对中国市场了解不深;我国教育领域对非洲的国别研究、对中非经贸发展特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缺乏专门教材或专著。同时可以预计,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带动下,我国大学生、非洲来华留学生、中非双方企业家等对中非经贸知识的需求将持续旺盛。鉴于此,湖南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对中非经贸领域有所侧重,并积极开发相应课程体系和专著教材,打造对非经贸教育特色品牌,成为中非经贸领域人才培养摇篮。
二是搭建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中心的实习实践平台。中非经贸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实习实践,中非经贸博览会无疑是重要载体。中非经贸博览会需要大量实习生参与其服务性工作,实习生则可通过博览会了解更多中非经贸合作前景,从而积极投身中非经贸事业。此外,还应整合中非经贸相关企事业单位力量,搭建实习实践平台联盟,为中非经贸大发展储备人才。
三是进一步盘活非洲留学生资源,探索非洲留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升级,亟需一大批来自非洲但对中国经济文化较为熟悉且有认同感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应进一步盘活非洲留学生资源,着力提升其实践能力,积极培育中非经贸合作领域中的非籍高级管理人员。据统计,2018年非洲在华学生总数为8.16万人,在湘非洲学生人数在全国相对靠前。湖南各高校应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契机,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探索形成非洲留学生实习实践教育体系。目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和长沙非拓公司合作,在这一领域已有一些创新举措。
四是举办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创业比赛。“八大行动”中的“实施能力建设行动”支持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正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湖南,既拥有主办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大好契机,也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985”“211”高校资源,还有Kilimall、湖南友谊投资咨询集团等电商企业或非洲经贸服务企业平台,在乌干达等地建设的非洲产业园也来势看好,应加快打造“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创业比赛”,既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创新创业火种,还可为中非经贸博览会持续提供大量精彩案例。
(作者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中非经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