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覃振华:精准扶贫“冲刺”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时间:2019-07-0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覃振华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正处于冲刺最后一公里的决胜阶段。越是到后面,理念更要明确方向更要把稳。只有处理好 “主与次、长与短、实与虚”三种关系,才能在精准扶贫中产生实的举措、好的成效,获得历史和群众的认可。

认识“主与次”。精准扶贫,贫困群众是内因,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惠民政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是外因,是外部驱动力之所在,是脱贫致富的“催化剂”。因此,在思想认识上要明确“主与次”,科学施策。“扶贫先扶志”,要从利益、情感、责任等方面下足功夫,把“懒人、穷人、愚人甚至半死不活的僵尸人”的内在动力挖掘出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必要时,可以采取思想教育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感化改造贫困户,彻底改变“踢一脚动一脚”“吃穿不用双手赚,反正都有政府管”“我是穷人我怕谁”等不自强、不感恩、不上进的非正常现象,在广大群众中培育知耻后勇、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浓厚社会氛围。

把握“长与短”。既要在帮扶群众手段上科学定准脱贫致富效应的“长短”关系,也要让党员干部在结对帮扶中把准维系与贫困户感情的“长短”关系。政策兜底、“输血式”扶助固然能解决部分群众暂时性困难,但是没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就后续乏力。要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对于具备一定劳动能力、有一技之长的、有一定资金储备的,适宜引导帮助外出就业或本地务工、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等项目;对于劳力少、资金少、缺乏技术的,适宜鼓励开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和家庭式“微小产业”。定准产业项目后,要在信息咨询、技术支撑和拓宽销售渠道上跟踪帮扶,坚决杜绝帮扶干部“瞎乱指挥、成后不管”、贫困户“初期热心、中期灰心、后期冷心”等现象。“感情是酒,慢慢酿来总会有”,党员干部要以“谈恋爱”的态度,因地因时因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不能一厢情愿或一阵风式地走村入户摆样子,要与贫困群众以真心换真心,建立起长期的心贴心的帮扶关系。

厘清“实与虚”。要领悟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质,找准精准扶贫工作的紧要之处、关键之点,不能只做数字游戏、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要科学到位,考核督查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要坚决杜绝层层加码、频繁无序、反复多变的做法。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基础、助发展、惠民生的工作之中去。事实上,在扶贫工作中,一些反复签字询问、扰民式的走访,只会让群众心生反感、避而远之;一些闭门造车、繁复填表的检查只会让扶贫干部心身俱乏、游离主业。在结对帮扶上,干部要杜绝居高临下、鲜衣怒马式的下乡入户,要在“同”字上下足功夫,要能与贫困户一同吃农民饭、讲农民话、做农民活、住农民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脚踏实地帮助贫困户传导政策红利、解决实际困难、发展扶贫产业、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系凤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6月30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