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湖南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严抓污染防治,带动全省治水、治气、治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保持稳中向好趋势。
与此同时,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污染防治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增加环境治理科技含量、提升治理质量与效率。当前,我国已进入5G时代,在5G技术浪潮引领下,一大批颠覆性应用将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我省应加快推进5G应用,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以5G为基础,搭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设立监测站点,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点、连续或定时的采样、测量和分析,是当前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然而,这类监测方式存在人工检测费时费力、监测点有限、监测数据量少且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支撑高水平污染防治。
5G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高安全等特性,能够很好解决带宽受限问题,支持海量监测设备接入和数据传输,降低监测设备在数据传输中的波动性,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为环境监测方式变革提供了可能。因此,我省应加快5G网络规划部署,借助5G无人机全天候、全地形的灵活性,以及5G无人船的超长期巡航监测等特点,实现实时全景、全数据回传,打造“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使生态环境监测无人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大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从而有效避免无法确定污染源头等事件发生。
——以5G为支撑,实施污染精准治理工程。
《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与2017年相比,全省重污染天数减少37天以上,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达到398万亩;长株潭三市PM2.5年均浓度都下降到44μg/m3以下,PM10年均浓度平均值下降到71μg/m3以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都达到80%以上,重污染天数合计不超过15天;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除总磷≤0.1mg/L外,洞庭湖湖体其他指标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湘江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以内,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要如期完成上述目标,应借助5G技术精准治理环境污染。一方面,应加快5G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因我省污染治理涉及地域面积广,为减少投入,应基于5G基站分布,结合人口分布和治污业务量,在长株潭三市、洞庭湖、湘江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等地建立污染治理网格,借力“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网格内精准治理,进而实现全省范围的污染治理精准化。
——以5G为引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源头防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途径。5G技术开启了万物泛在互联、人机深度交互、智能引领变革的新征程,也必将为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省应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重点,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应用,构建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厂物联网网络体系,使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实现高效共享,让工业生产更经济、更清洁;推动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交织并进,助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全面深刻变革,促使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推动5G与实体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融合应用,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创新,促成生态农业、绿色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以5G为依托,促进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污染防治攻坚需要全民参与。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促进践行低碳生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内在要求。
我省应依托5G技术积极开发绿色消费产品、构建绿色消费平台,以此增强大众绿色消费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提高绿色消费理念传播效率,从而形成全社会参与绿色消费的良好风尚;打造“5G+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实现精准到户的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统计,有效解决居民生活垃圾收运难问题,推进生活垃圾的清洁处理和循环利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