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产业链建设生力军,要加强中小企业“五融”,引导、服务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在产业链建设中发挥作用、发展壮大,为制造强省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方式,着力加强产业融合。一是要向上突破。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类中小企业不断突破,更广更深地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重点改造提升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硬质合金等优势产业,推动高端后端尖端发展,进而培育新业态、形成新模式、创造新价值。二是要向外延伸。发挥中小企业“小而专”的优势作用,积极贴近、服务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间互补、延伸,大力培育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三是要向内重构。在方式上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融合重构,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服务、新产品;在途径上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引导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创新发展,形成特色、创树品牌。
打通空间,着力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要突出协同。大力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带领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输出技术服务,带动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二是要实现共享。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围绕产业链急需的共性技术、产品质量检测等服务,支持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湖南中小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湖南中小企业新材料研究院、湖南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等为试点,探索建立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实验设施向中小企业开放。建设“湖南产经智库”,为产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设新材料产业孵化器,为新材料产业注入创新发展动能。三是要做好配套。支持龙头企业输出配套产品标准,引导配套企业开发符合龙头企业需求的关键材料、核心部件,不断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放大效应,着力加强产融结合。一是要突出工作重点。优先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中小微企业项目,重点支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实现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发展。二是要搭建服务平台。建设湖南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立信用管理评价系统,更加精准地做好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对接服务,努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优质中小企业直接到资本市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发挥“湖南中小企业白名单”作用,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效率。
提升质量,着力加强产教融合。一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夯实基点。根据中小企业专业涉及面广、人才总体需求量大而单个企业需求量小的特点,大力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探索集成式、批量式订单培养模式,分类做好高端人才与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开展联合攻关,突破难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鼓励在中小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分支机构,共同研究突破共性技术难题。三是要发挥品牌优势,打造亮点。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精品专业、专家名师的品牌优势,根据产业需求办专业,依托专业特色做产业,推动互促式发展,形成“产教融合、产教并举”的良性循环。
强化保障,着力加强融合服务。一是要积极支持引导。做优湖南中小企业网,及时发布产业链建设技术、产品、人才需求信息;发挥重点市州、专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力量,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建设。二是要持续跟踪培育,打造一批持续创新能力强、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壮大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小巨人”。三是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2020年实现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实体服务平台全覆盖,推动产业链窗口平台建设。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和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快省级窗口平台建设,尝试创新建立“政企直通车”,把服务企业与服务产业、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服务工作向“精准、深度、品质”方向发展,培育“湖南中小企业服务文化”,输出“湖南中小企业服务模式”。
(作者系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