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人获得情感满足、终生幸福的源泉。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更是考验着千家万户的人伦亲情。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安宁,应着重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邻里关系三方面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伦理新秩序。
构建和睦互爱的夫妻伦理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应构建和睦互爱的夫妻伦理关系。
树立平等相处的观念。当代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要保持夫妻关系和睦,就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未成年子女,夫妻双方有共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年老父母,夫妻应互相协调,从物质上、精神上尽到对老人的赡养职责。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以及工作、学习、人格。应认识到家务是夫妻共同事务,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维护夫妻爱情的忠贞。在当代家庭中,维持夫妻关系的根本是爱情。夫妻双方应共同呵护爱情,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体谅,携手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同时尊重对方的家人、朋友、同事、合作伙伴等。夫妻双方还应彼此忠诚,善于用理智杜绝婚外恋、一夜情等不道德行为,共同维护家庭的和睦稳定。
培养健康的家庭兴趣。现代家庭中的夫妻常忙于工作或应酬,彼此沟通交流机会较少,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紧张。鉴于此,夫妻双方应注重在家庭中培养共同、健康的兴趣,以此加强交流与沟通,并从中感觉到被爱、被尊重、被接纳,从而对家庭产生更多依恋和热爱。
构建平等互尊的代际伦理关系
人人平等、相互尊重,不仅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也应该是家庭中维系代际关系的准则。
建立平等互尊的行孝模式。在家庭中,中老年长辈应摆正位置、不以家长自居,理解支持年轻一代;在处理家庭重大事情时,应发挥示范主导作用,并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多听取子女意见;当子女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在婚姻、就业问题上,长辈应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选择。在当代社会,中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渴望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渴望来自家庭的浓浓亲情。孝敬父母,不仅在于尽力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在于给予他们精神上、情感上的赡养,让父母有闲暇时间,尊重、支持父母通过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老年活动追求精神享受。
建立健康融洽的亲子教育模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融洽是家庭和谐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育子女时,父母不应事无巨细对孩子大包大揽、不切合实际对孩子期望过高、只关心分数高低而忽视子女道德素质教育。父母应努力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起浓厚亲情,并切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知识、心理等方面修养,为教育好子女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
邻里团结互助是家庭和谐的外延和社会和谐的保障,同时又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良好关系的缩影。
互相尊重,礼让为先。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子女在敬爱自己父母兄长的同时,对家庭之外的人也要尊敬与礼让。当每个家庭都能自觉地按照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尊重他人、礼让为先,就一定能够保持团结和睦的邻里关系,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健康发展,从而使家庭伦理新秩序的构建具有良好社会氛围。
坦诚相待,胸襟宽广。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邻里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同志关系,应以团结互助为重。在日常交往中,邻里之间应坦诚相待,不拨弄是非、传播闲言碎语;要胸襟宽广,不干涉他人家政事务。
互相体谅,互帮互助。邻里之间应相互关心帮助,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而置左邻右舍于不顾。比如为了家里整洁宽敞,将杂物堆放在楼道;楼道公共卫生从不打扫;在小区随意丢弃垃圾等,这些缺乏起码公德心的行为都疏远邻里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邻里关系,就应遇事多为左邻右舍的方便想一想,注意自身行为对左邻右舍的影响并努力约束自己,这样才会化解矛盾、保持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