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稍早的2月14日,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近年来,国际国内生物安全形势严峻,猪瘟、草地贪夜蛾、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植物疫情和重大突发生物安全事件不时见诸报道。鉴于此,我国生物安全法草案已于2019年10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此举对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悉,生物安全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研究、开发、应用生物技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我国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安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微生物耐药;防范生物恐怖袭击;防御生物武器威胁等。
科技是生物安全重要战略支撑。湖南聚集了国内多所高水平医院、一流高校院所和一批生物科技相关产业,在抗击本次疫情中充分展示了维护生物安全的综合实力。比如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主持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试剂获科技部优先立项资助、湖南圣湘生物仅用72小时就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家超算长沙中心联合湘雅多家医院研发了“GeoAI人工智能抗冠预警可视化系统”等多项成果、国防科技大学积极参与国家新冠肺炎防治自动化系统研发等等。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日益向好,而全球多个国家疫情正在蔓延,回流高风险陡增。面对生物安全“大考”,湖南应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打造新时期“战之必胜”的生物安全“湘军”——
一是健全生物安全法规制度,依法保障生物安全。国家层面的生物安全法一经推出,制定或调整配套地方法规就有章可循。比如传染疾病的管理、生物技术管理、外来物种入侵管理、遗传资源管理等规章制度都须调整完善。
二是完善生物安全机构组织,统一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涉及面广,构建完整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需要融合多行业多部门优势。我省在医疗、疾病防控、生物科研、实验保障、农业科技以及生物科技领域具有扎实基础:疾控中心和以湘雅医院系统为代表的各级医疗机构在历次流行疾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众多科研院所形成了生物安全科研骨干力量;湖南的生物科技产业在检测、试剂和干细胞等领域颇具实力;湖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等科研服务体系为生物安全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应着力打破目前条块分割的生物安全管理格局,建立专门的权威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让分布在不同体系的生物安全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新型生物威胁防御体系。
三是改善生物安全维护条件,确保可持续发展。生物安全要对抗的是传染人和动植物疾病的疫情、恶意实施的生物恐怖活动和破坏生态的入侵物种等威胁,需要专业人才队伍、合规的实验室和充足的经费。专业高效的人才来自医疗、院校、农业与环保各领域,应坚持平常在各自领域培养与工作,发生重大事件时组团参战。另外,从湖南人口地域以及生物安全举措实施考量,各地应差异化配置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BSL-3)和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BSL-2),以夯实生物安全工作的硬件基础。因实验室运行成本较高,需要有专项资金扶持。生物安全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重要工作,相关部门应以长期、固定投入支持生物安全科研,并吸引多方资金进入生物安全领域。
四是加大优势互补,军民协同维护生物安全。在生物安全领域,军队医疗单位、高等院校是战斗力保证。比如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英勇逆行,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前,我省应进一步通过军民融合建立军地优势互补的生物威胁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解放军驻湘单位与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电子等学科的科研优势,增强湖南乃至全国的生物安全维护力量。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生物与化学系副主任、教授)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