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试论做好山水林田湖的大文章

时间:2015-11-21 来源:原创 作者:谭献德

试论做好山水林田湖的大文章

——以韶山灌区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特别突出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许多巨大成就,但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们不能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是对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思想创造性的发展,是我们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外国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学习,但外国的经验我们不能照搬。我们自己的经验也很宝贵。我国中部地区湖南省最大的韶山灌区工程就是很好的范例。它在党的领导下于1966年建成通水,当年受益,50年来确保安全运行,经受了几十次旱涝灾害的考验工程依然傲然挺立。清清渠水滋润了湘中大地百万亩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带来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城乡的欣欣向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几十年来做的是“山水林田湖”大文章,在治水治山中注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大胆有效探索,对于我们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当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重大关键课题

人类历史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我国古黄河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盛非常富绕之地。埃及现在成为世界上森林面积最少的最穷的国家,96%的土地沙化。我国黄河流域由历史上的绿色森林变为了今天的黄土高坡,经常断流,灾害频发。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1700多人遇难。有史料记载,历史上舟曲森林覆盖率达67%,有“塞上江南,甘肃扬州”之美称,由于50年来森林遭到超限度破坏,森林覆盖率降到20%,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一场大雨悲剧就发生了。地球无言地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不要滥发展,再不要牺牲生态环境了,否则将被开除球藉。

天然的湖泊(包括水库)河流是最好的东西,许多地方都不知道爱惜和保护,让其干枯了,或把水污染了,庄稼没水灌溉了,鱼也不能存活了。历史上浩瀚的“八百里洞庭”它的面积由50年代初的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2690平方公里,1998年发生大洪水是何等危险,差一点就冲断了南北大动脉京广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围湖造田造成的,围湖造田决不是“胜利”,人侵占了本属于水的家园行洪区,大水来了就要泛滥成灾。后来搞了退田还湖,才缓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我们才会有自己的家园。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我们才能生存和发展。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巴西的伊泰水坝,工期15年7个月,耗资183亿美元,主要用于发电;美国的胡佛水坝,工期4年半,用于发电和灌溉;埃及的阿斯旺水坝,工期10年,用于发电和灌溉,耗资相当于今天的100亿美元;。中国古有都江堰、大运河,当代有红旗渠、韶山灌区。相比而言韶山灌区工程工期最短、投资最省、质量最好、综合效益佳。许多外国专家都认可“韶山灌区是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生态”。下面我们就以韶山灌区工程为例来研究山水林田湖这个课题。

二、  韶山灌区工程是个科学的创举

大家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生命之源。一些地方穷,就穷在没有水上,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怎么搞现代化?水资源是国家最重要战略资源,我们必须看到一些城市和地区,水的短缺也已成为束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新中国建立以后,毛主席、党中央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农业八字宪法,水字在最前列。党领导人民陆续修建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水库、塘坝、渠道,逐渐改善了许多地方的水利条件,探索了一些社会主义水利建设的经验。山水林田湖,谁是主要矛盾?水是主要矛盾。水是生存的条件,又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小水库容量小,蓄水少,水旱灾害来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一)湖南省委首先以无产阶级革命胆略抓住了水这个主要矛盾。敢于担当,敢于担风险。领导湘中人民建成了韶山灌区这样古今中外没有过的综合性巨大的水利建设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三湘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精神的伟大胜利。韶山灌区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横跨涟水、靳江、涓水、紫云河四个流域,做到“遇旱有水、遇涝排水”。

(二)坚持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规划。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一个科学的规划十分重要,韶山灌区经过两次规划,1958年规划灌溉面积只50多万亩,对于占灌区总面积百分之四十的高地农田,当时没有纳入灌区范围受益,水库以发电为主,渠道要通行一百吨轮船。后来认识到这个规划主次颠倒、脱离实际,因为湘中丘陵地区下雨三天成水灾,天干三天要抗旱,所以灌溉是主要的,发电和航运都是次要的。因此1965年在华国锋同志主持下实事求是调整了规划,水库以灌溉为主。渠道的水要能灌溉,能通航、能发电、能养鱼,还能供应工业用水和沿途乡镇群众生活用水,从多方面充分发挥水的作用。一部分农田自流灌溉,一部分高岸田和“死角”田,由水库发电,采用提灌和流动的电灌船及柴油机灌船,哪里需水,就到那里提水灌溉。使四十多万亩高地农田都受益,使灌溉面积扩大到一百万亩,还把水送到毛主席故乡韶山冲和刘主席故乡宁乡。

(三)修韶山灌区这样巨大的工程能够高速度完成,是抓住了重点,抓住了总干渠这个关键。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从实际和节约的原则出发,精准作为,不搞四面出击,分兵把口,而是集中人力、物力于总(主)干渠,从开工到竣工,有重点有步骤有序地分阶段进行,一个阶段抓住一个重点抓得快,抓得准,一气呵成,不留尾巴,用10个月时间如质如期完成。这在解放前是根本不敢梦想的事情,在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手中实现了。投入少,见效快,做出了一个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好样板。这为后期建设南干渠和整体配套工程提供了自信和实践经验。如今某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地把建设项目搞得很多,不问效益,投资过大,战线拉得很长,四面出击,抓不住重点。其结果是使地方债台高筑、还搞出了一些豆腐碴工程,政绩工程来,有的工程(项目)一拖好几年上十年不能发挥效益,教训十分深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在是应该认真很好地学习韶山灌区的经验,不要辜负了人民的希望。因为人民不希望陡有其名所谓的GDP大数目,不希望虚假的“跨越式大发展”,人民希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实在在的健康大发展。

(四)韶山灌区工程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成功尝试。毛主席早在延安时期就教导我们,“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每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关心人民的疾苦,走遍祖国大地。到湖南视察就达50次。博古通今的毛泽东深谙“天人合一”的哲理,特别是多次启发领导干部向历史上的贤臣良官学习,治国理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明确指示“兴修水利,遇旱有水,遇涝排水”,“要又红又专”,“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要高产了才算”,“灵了再写”。教育和启发大家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韶山灌区这样巨大的水利工程,绝对不仅是4000万国家的投资问题,而且是人命关天和世世代代发展的大事情,必须环境友好善待地球。灌区工程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几点。

1、充分而广泛的宣传教育统一了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局面,干部群众不仅思想上统一,而且行动上高度一致,完全达到因时而为。

2、充分汲取了过去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大跃进中不切实际过热的行为,刮“五风”高指标的浮夸错误,大炼钢铁大砍树木以及对群众搞强迫命令的错误,工程建设中不仅纠正了主观主义过激过左的做法,而且公仆勤民,干部与群众实现“四同”,真正完全平等的良好关系。

3、充分的调查研究,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划。据统计该工程调查研究达700多次以上。仅1965年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部门,就集中250多人,由设计院党委书记亲自带队下到现场,深入群众,进行“三结合”的现场设计走遍全灌区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访问基层干部和群众,取得勘测中许多无法得到的历史资料和地形,地质,水文等方面宝贵数据一万多个。全部设计完成后,又留下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地根据施工实际随时进行修改。哪里该建水库,哪些该建设渠道,那里该打隧洞,那里该架渡槽,哪里该搞提灌,都做到顺势而为,理性而为,按照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使水随人意流,自流灌溉百万亩,真正实现“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4、充分地做到了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环境友好就要善待大自然。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如今许多人知道有些新建房屋桥梁为什么会发生垮塌,因为都是一些不注意质量的豆腐碴工程。种地和搞工程是同样一个道理。“工程质量不好就等于没有修,说得严重一点不如不修。”韶山灌区工程抓工程质量首先抓人的思想,有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思想,才能做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灌区有各个方面的质量标准,有群众性极严格的“四结合”监督检查贯穿全过程,有一支过得硬的技术队伍和民工队伍,他们学习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革命作风。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好中求省。宁愿自已吃苦受累,不管施工当中有多难,不管塌方有多大,只要是不符合质量标准,一律推倒重来。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都一丝不苟坚持高标准,使灌区已经经历了50年历史和大自然考险,造福三湘人民,成为人皆钦佩的示范工程。

5、充分认识到必须由建“水利”、管“水利”向“水利+利水”全新观念转变。过去人们往往习惯向大自然索取,只要求水利于人,而不注意爱水和利水。灌区建成后,便大力倡导用水要讲水德,讲和谐,人要用水,更要利水。把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域纳污与群众生产和生活相结合,把城乡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相继划定红线,严格制度,严格限制了污染工厂(项目)进入,引导群众将猪粪办沼气,防止污染渠水,大搞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收集垃圾,净化、美化乡村,使“利水”成为新风尚。

韶山灌区工程同时还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节约的工程,在整个工程从开工、施工、建成到管理都实行了节约的原则。做得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寸土寸金特别珍惜国土资源。把可耕地看成是人们生存的命根子,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工程负责人亲自踏勘了一百七十四公里长的总干渠和北干渠,对渠道线路作了五次修改,最后定的渠线位置比较高,大都傍山或绕山而过,很少穿越田垄,尽量不拆房屋或少拆房屋。基本做到了占山不占土,占土不占田,渠道最后的挖压占田数比原设计减少了百分之七十。

2、渠道弃土作成梯田梯土,渠成之后不见废土废石。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是把弃土推到岸外就完事。韶山灌区全工地利用弃土共造梯田,梯土6800亩,除去渠道挖压田土5300亩,还增加耕地1500亩,这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有的人以为这样做,多花工,多用钱,不合算。单纯从修水利的角度看,当然要多花一些工,但从整个农田基本建设的长远角度看,不是多花了工,而是少花了工,少花了钱,防止了水土流失和渠道淤塞。为了后面的管理减少了工作量,是很好的节约。

3、发挥干部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自带工具上渠道。自己动手修理机械设备,修理锄镐和钢钎,修理扁担箢箕,每个工具修了又修,直到不能再用为止,为国家搞工程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节约了不少工程费用,使国家有限的投资都用在刀刃上。

4、灌区工程的领导者集中精力带领民工以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了工程任务,科学安排做到了前方工程后方生产两不误,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资源。同时大搞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节省360万个劳动工日,相当于施工期间少从后方抽调15000多个劳动力。

5、正确处理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实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以建设稳产高产灌区为目标。他们正确解决了是单靠国家投资,靠少数人管理还是依靠群众进行科学管理的问题。全灌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依靠群众民主管理,分段负责,专人管理,做到“四结合”(即塘、坝、渠道、电灌站结合),“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水权,统一调配,统一计划,统一负担)。使国家建设时4000万和后来地方政府追加的有限投资仅5年多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每亩用水的费用是全省最低的一个,已获得了50年最佳的回报,这在水利建设史上是首创。

三、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文章

韶山灌区工程不仅是一个漂亮的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包含山水林田湖在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它选择了具有丰富水源涟水中游较好的地理条件,建了两座大型水库枢纽工程:一是水府庙(溪口)水库,正常蓄水位94米时,总库容3.7亿立米,发电死水位85.5米,发电有效库容2.6亿立米;二是在水府庙下游18公里处引水枢纽洋潭水库,正常引水位66.5米,库容2100万立米,200年一遇洪水位71.45米时,库容5300万立米,建有坚固的滚水坝,泄洪闸,重力坝,土坝,电站、斜面升船机和进水闸。灌区工程由渠道工程,渠系防洪建筑物,提灌工程,防洪排渍工程和小塘小水库工程组成。洪水来时有沿涟水,涓水两岸及湘江修建的防洪大提228公里,防洪渠,排洪渠51条,总长155.8公里,建有排水闸。电排站643处可以进行及时泄洪排渍。灌区范围内有水塘51716口,河坝3911座,中小型水库127座,总有效库容达2.4亿立米,组成“长藤结瓜”式山水林田湖灌溉体系。韶山灌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治水必须与治山改土相结合。当时,农民群众反映说“水是一条龙,由上往下冲,治水不治土,还是一场空”。工程负责人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考虑到新开渠道打乱了原有的天然水系,必须作出妥善安排,施工中坚持把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治山造林,修建道路等密切结合起来。填方渠道取土的地方是山坡的,尽可能平整成梯土,不能成梯土的尽量修成一定坡度,坡脚修好截水沟,然后在山坡上种树铺草。需要在高岸田取土的,先把田里肥泥担在旁边,取土完毕再送回,叫“借土还田”。挖方渠道两边有低产田,冷浸田的,经当地农民同意,把渠道清基的肥泥放在上面改造了低产田。还把零碎田,小丘田变成大丘田,大搞了园田化。对渠道两旁原来的荒山秃岭全部进行了造林绿化种上了草。十个月施工中,共绿化造林一万多亩,种植经济、用材、果木林32万多株,不仅涵养了水源,保持水土,成为了储水的海棉体和吸水器。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使对于修渠道截断了许多沟谷,被打乱了原来的天然水系的地方,都因地适宜做出了具体妥善的处理。修建了各种防洪建筑物292座,平均每公里三座,解决了水土流失和洪渍灾害问题。修建的简易公路都保留下来加以改建或硬化,成为方便群众的交通大道。如今灌区,水随人意流,山河换新装,人变了,山变了,田变了,周围乡镇一片新面貌,大道纵横车如流,茶林果木遍山岗。水利灌溉自流化,年年获得好收成。70年代跨“纲要”,80年代每亩超千斤,现在许多稻田采用杂交水稻已达到吨粮田,亩产粮食是解放前的5.5倍,是修建灌区前的3.5倍。每年有几万、几十万个劳动力从车水架上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和农副业加工逐渐由机械操作取代了过去的手工操作。车船运输代替了肩挑背驮。劳动力大解放,为群众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作物茶叶、水果、油菜、湘莲成倍增长。生猪和水产大发展,湘潭、湘乡、宁乡不仅成为了全国的商品粮基地而且成为了国家商品生猪基地。开发荒地10万亩,造林近100万亩,森林全覆盖,一遍郁郁葱葱,形成为天然的大氧吧,空气格外新鲜,渠水始终保持一、二类水质。灌区成功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是红色文化旅游的新亮点,生态休闲的新天地,成为了中外游人越来越向往的地方。

当我们目前遇到经济发展趋缓,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就业和环境治理难题时,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发扬中国精神,学习和借鉴韶山灌区的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艰苦奋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下大力做好山水林田湖的大文章,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我们就能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使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使绿色、低碳、良性循环经济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早日建设成一个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

作者:谭献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湘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内容管理员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