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肖百容:创新提质构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高地

时间:2020-12-1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 肖百容 龙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为我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我省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机制不畅、投入不足、融合不紧、建设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等现实问题,应精准施策、创新提质,构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湖湘高地。

——强化需求导向,精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应当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需求导向的使用终端。立足现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收集了解广大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期待,并以此为基础在线上线下同步建立更为精准便捷的使用终端,创建拓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电影院等新平台,使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完善重视体验的平台功能。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务平台,提供更多预约服务、“一对一”精准服务、定制服务、“点餐”文化、互动功能和自主选择功能,提升人民群众体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顺畅感、获得感。

创新人民群众的参与形式。在数字化服务平台中广泛加入群众参与元素,引导鼓励群众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资源共享,赋予他们文化资源的“发掘者”和“享用者”双重身份,巩固群众基础、改善用户服务、丰富参与途径。

——注重资源整合,全面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途径。

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应做好“统筹”和“挖潜”文章,注重整合利用全省文化产业资源、吸收借鉴文创企业成功经验,全面拓展建设途径。

加强合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在合理规划数字化平台建设规模、层次和内容基础上,引导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中的高校和文化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研发;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通过建立基金、合资、招标等形式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和平台建设中来,以转移文化服务压力、减少政府资金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质效。

广纳贤才,培养优质人才开发运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文化职能部门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借力文化企业中的高水平人才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者“走出去”,到杭州、上海、深圳、北京等数字建设一线城市调研交流、培训学习,提升新媒体素养、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数字化平台操作运营能力。

——根植湖湘文化,彰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区域特色。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应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根植于湖湘文化之中,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整合湖湘文化资源创建数字化展览平台。整合湖湘历史文化、红色革命足迹、民族特色文化等资源,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库,增修一批专题数字化文化展厅,用于新整合文化资源的展览和保存,并利用现有数字化平台进行同步展览和宣传,向更多群众展示文化历史、区域特色,吸引群众目光、激发文化认同。

借助湖湘文化资源开展数字化文化活动。发掘湖湘哲学思想、湖湘文学艺术内涵,发掘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半条被子”等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发掘湖南民族文化中如白族游神、苗族“跳花节”等传统习俗,借助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交流、文物鉴赏、重走革命之旅、探寻文化印记等公共文化活动。

拓展湖湘文化资源创新数字化特色品牌。将蕴含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实事求是等精神特质的湖湘文化进行提炼整合,并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打造线上课程、文娱竞赛、文化节目等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弘扬好湖湘文化,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区域特色。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