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洪才:高校“破五唯”应避免过度评价

时间:2021-0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洪才

高校评价“破五唯”已经成为一个舆论讨论的热点。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五唯”现象已经成为学术发展的障碍,成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绊脚石,需要把它搬开。但怎么搬开,能否搬开,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唯”一般是指“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唯帽子”。可以说,每一项都与高校教师职业生存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已经成为高校评价教师的基本杠杆。第一唯是“唯论文”,作为高校教师,没有论文行吗?显然不行。没有论文,就代表没有学术观点,就代表没有学术创新,就代表与身份不符,所以没有论文不行。只有论文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学历是入门资格,职称是工作机会,没有学历和职称也不行。奖项似乎是一个点缀,好像有之不多、无之不少,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奖项,似乎你就没有贡献。“帽子”当然是最风光的,但竞争必然激烈,不可能想有就有。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每一项指标都与教师利益攸关,教师岂能不重视!

“五唯”的背后实际上指向的是“唯科研”。因为这些指标都是科研产出,似乎与教学没有关系。如今,虽然一些高校也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但很少执行过。也有高校实行“学生评教分数低者不得评职称”,但也无法有效落实。由此可见,出现“五唯”的结果实际上是以牺牲教师教学质量为代价,或者说是以牺牲教师本职工作为代价的。

为什么会如此?就在于评价过度了。当前,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要求过高,教师时常需要全力以赴才能应对,否则就可能面临失败的命运。同时,由于晋升往往伴随竞争,随着水涨船高的势头,一个人要想胜过别人,就必须做出更突出的业绩。如此就出现了“内卷化”趋势,教师做出的科研成果越多,那么评审需要的条件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过度评价也不可避免。此外,一些学校为了参加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也会把各项指标定得较高。在这样的内外驱力共同作用下,过度评价的趋势才日益显现。那么,该如何抑制这种过度评价趋势呢?

第一,实行教学导向评价。这个策略已经有部分学校开始实施,例如,有的学校采用学生投票方式来选举哪些教师是优秀教师。但是,因为教学成果是无法短期评价的,同时教学质量的高低也难以评价,所以这样就使得教学导向的评价仍然趋向失败。

第二,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实行代表作评价是为了摆脱以量取胜的弊端。这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教师的浮躁情绪,避免教师产生数量恐慌,具有实际价值。实际上,许多教师在发表论文方面始终不敢忽视质量标准,但教师们也同样不敢放弃对量的要求,他们往往是在实现量的达标前提下追求质的提高。

第三,社会服务评价制度。如果一个人做出了非常突出的社会服务业绩,也可以视同论文发表或项目获得。当前,不少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突出的或社会合作成果突出的个人给予破格提升职称的奖励,社会服务评价制度成为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但这一制度目前并不适于绝大多数教师,仅适合于个别人。

由此看来,“破五唯”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但如果反向思考,可能是一个出路。“五唯”的形成实际上存在“内卷”和“外卷”两个部分,如果外卷压力降低了,势必就会降低内卷压力。事实上,“内卷”与“外卷”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关系。“内卷”的结果使人们发现教师们的潜力无限,即无论多高的标准也有人能够达到,所以不得不提高基本标准。“外卷”的结果使人们为了挣得“一流”席位,不得不提高对教师们的要求。但是,我们要看到,竞争的关键不应在于数量,而应在于质量。如果放低对数量的要求,专注于质量提升,则可能使竞争力更强。

(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