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张晓杰:加快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趋势

时间:2021-12-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晓杰 邢宇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目标。加快同城化是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性转变。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体化,更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对接、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关键环节,在空间上临近且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之间构建网络化统一体,从而带来都市圈整体竞争力、协同力与辐射力的跃升,形成市场统一与高质量一体化的板块经济。同城化的核心是实现跨行政边界的办事成本、交易成本、资源流动成本最小化,实现物理空间与公共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互认互动,通过拆壁垒、降门槛实现借势互补,以同城化功能提升、品质提升、带动力提升开启都市圈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结合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现状,可以在四个维度上加快都市圈同城化。

在加快都市圈物理空间互联互通上下功夫。近年来,一些都市圈已在稳步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如长三角城市群内的“1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同城效应初步显现。但尚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如进一步推动都市圈空间联系结构由点轴结构深化发展为“多核多轴型”网络化结构。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建成由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组成的高效快捷网络化交通体系。持续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间的自由流动,扭转传统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中心强两头弱与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走网络化发展的道路,打破区域界限,提升城际空间联系紧密度,并探索在规划统筹、交通管理、执法信息共享等多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促进都市圈经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

在加快都市圈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上下功夫。适应都市圈全面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新趋势,构筑各生产要素城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新发展格局。这种新发展格局既要加强城际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水平,也要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程度和便捷共享的同城化,注重在制度上深化改革,打破公共服务地域和行政区划的界限和壁垒,有效削弱城际流动性制度障碍。目前,长三角都市圈在交通“一卡通”、旅游一体化、教育、医疗、养老与污染治理城际一体化合作方向上深度不断加强。但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应流动性需求的同城化水平尚待提升,亟待实现“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都市圈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的目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关键是构建运行有效、融合一体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新机制,破除都市圈内部不同行政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行政壁垒与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都市圈在公共事务协同管理、公共服务制度对接、政策协同、便利共享等方向上,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与同城化发展。

在加快都市圈同向发力借势互补上下功夫。衡量“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的核心是能否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这一优势的打造高度依赖都市圈内城市发展能够同向发力、借势互补。重中之重应是城市间功能的合理分工和治理的高效协同。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在高铁、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成熟市场经济的牵引下,将中心城市高度聚集的功能、资源、产业、人才等优势,辐射扩散到周边城市和乡村,带动其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但在当前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中,核心城市对制造业和初级服务业的扩散影响到自身的就业和税收,更注重自身产业集聚,这种“税收竞争博弈”导致“地方割据”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无法通过产业调整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遏制了同城化深度发展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这要求都市圈城市政府要运用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治理理念,探索相对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工体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借势互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在城市功能大小、城市服务范围、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形成专业化分工,通过城市之间功能互补,引导都市圈深度同城化,走出一条协同治理高效、发展质量及成果共享有机统一的新路子。

在加快都市圈数字化嵌入与同城化信息支撑上下功夫。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迭代升级,为都市圈同城化深度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借助都市圈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信息技术嵌入,通过连接人口、资源、交通,及其背后形成的规模庞大的数据流,城市府际之间打造数字空间协同网络平台,将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刻影响都市圈同城化的发展变革。长三角已借助“一网通办”数字化平台,为居民和企业组织提供便捷化、同城化的政务服务,并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以及资金跨统筹区转移等方面不断改革。特别是长三角一市三省在数字化发展上不断深化,上海市的“一网通办”、江苏省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省“最多跑一次”和安徽省的“智慧审批”等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方向发展,为都市圈数字社会公共服务便捷化、同城化创造了条件。在短期内,都市圈可以通过相互开放系统、开设数据交换,实现公共服务的异地通办,为跨地区流动居民获取公共服务创造便利。从中期看,都市圈可以通过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建立一站式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市民获取公共服务的便捷化程度。长期而言,都市圈可以以数字化驱动为契机,逐步整合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在制度层面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同城化。最终都市圈内城市政府建立符合同城化发展需要的协同性决策机制、兼容性治理体系,从而形成更具协同性、整体性的区域治理新形态,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新范式。

总之,同城化伴随着交通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城际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企业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日益突破单一城市范围,使得不同城市居民出行与公共服务如同在同一座城市内,都市圈内居民与企业主体能够共享不同城市发展的成果,进而形成出行同城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同城化、产业布局同城化、信息流动与共享同城化等联动效应,从而进一步促使都市圈内要素流动不再受城市距离和体制的约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城市间各种要素的通达,推动实现都市圈城市从物理空间的互联互通到公共资源的对接汇聚,再跃迁至有机体内部深度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极大地提升都市圈的辐射力与创新力,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重要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运行机制及路径研究”(19BGL25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城市社会研究所))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