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韩晓娟:赋予乡村民宿新内涵 增强乡村文化竞争力

时间:2022-06-1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韩晓娟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长距离的乡村游备受青睐,一大批风格鲜明的乡村民宿应运而生。《湖南省“十四五”时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开展“百企百村”乡村旅游振兴结对帮扶,推动经营主体抱团发展,打造一批民宿集聚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作为2022年重点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将出台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制订等级旅游民宿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湖南约70%的民宿为乡村民宿。由于相关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乡村民宿目前普遍存在发展规划不足、特色缺失、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全省各地应在乡村民宿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各环节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赋予乡村民宿新内涵,切实提升乡村文化竞争力。

加强整体规划,保障乡村民宿健康发展

保障乡村民宿健康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整体规划、加大相关政策机制创新。

一是鼓励各地将乡村民宿建设纳入县域相关规划,统筹推进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公厕、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健全建设用地、卫生消防、安全环保等政策,落实乡村民宿经营主体的房屋安全管理责任;三是优化乡村民宿产品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民宿聚集区,构建方位齐全、层次多样的湖南乡村民宿布局;四是探索乡村民宿运营新模式。如创新“党建+民宿群+农户”运作模式,紧紧依托基层党组织,以民宿群为基础,带领村民创业就业,增加村民个人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打造个性化民宿,彰显乡村文化优势

乡村民宿正日益从单纯住宿场所演变为展示和交流乡村文化的载体,在设计中应注重彰显乡村文化优势。

一是呈现乡村原有风貌。应最大程度保留古旧民居原有建筑风貌和老物件,让人们从中“看得见乡愁,回忆得起童年的影像”。同时强化乡村民宿自然环境、乡土元素、时代特征与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增添乡村古旧民宿的舒适度和时尚感。二是体现生态营造理念。乡村民宿在建设中应提倡绿色、节能,广泛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营造方式、本土建材等,从材质到建构体现乡村民宿的生态发展。三是传播乡村历史文化。应深度挖掘民宿所在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及其时代价值,赋予民宿生动文化内涵。乡村民宿应该“有故事有情感”,让游客从入住的那一刻起就开启对当地文化的认知旅程,其自身也在保护传承地域文化中拥有更强的吸引力、更持久的生命力。

优化“民宿+”产品,回归乡村生活场景

推进乡村民宿发展须融合多种业态,融合的重点在于优化“民宿+”产品,使人们体验并回归乡村生活场景,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

一是提供农耕文化体验。在民宿产业链各环节都可增加农耕文化特色活动,给游客带来全方位的“三农”体验。比如打造民宿+农庄、民宿+非遗、民宿+少数民族文化、民宿+采摘、民宿+亲子游学等“民宿+”产品,让游客参与农事、民俗节日,体验乡土农耕文化。二是提供诗意栖居入口。乡村民宿承载着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拥抱自然、休闲度假的需求,是现代都市人融入绿水青山的重要接入口。因此乡村民宿在内涵建设中应尽力满足游客“想走走就爬个山,想歇息就喝个茶,想热闹就蹦个迪,想清静就在大树下发个呆”的愿望,让他们进入闲适放松的自然生活状态。

聚焦民宿人才培养,助力乡村经济稳步提升

目前乡村民宿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更多高素质民宿人才助力业务运营拓展,培养民宿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强化村民在发展乡村民宿中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尊重当地村民、村集体的意愿,推进民宿发展与乡村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鼓励村民担纲或参与民宿经营,吸引外出发展乡亲“回流”建设民宿群、民宿配套工程项目,提供更多创新创业岗位,有效提升当地经济收入。二是培育乡村民宿专业管理人员。可从外引进人才负责民宿经营管理,也可由相关部门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对民宿经营者进行培训,提升乡村民宿专业化管理水平。

(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