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杜生权:“学者型编辑”的实现路径

时间:2023-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杜生权

自20世纪80年代“编辑学者化”提出以来,相关争论一直持续至今。争论的一方认为,“编辑学者化”是对编研一体优良办刊传统的承继,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争论的另一方认为,“编辑学者化”的提法不够严谨,有倡导编辑走向学者之嫌,不利于编辑与学者的职业分工。鉴于编辑实现“学者化”的现实困境,一些学者试图以“学者型编辑”的提法弥合编辑职业发展的争论。与“编辑学者化”鲜明的“学者化”指向不同,“学者型编辑”立足于编辑职业本身,倡导编辑以编辑职业为本,在此基础上实现编研一体。需要指出的是,编辑作为一种职业,类别繁多,“编辑学者化”和“学者型编辑”的提法主要针对的是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亦可称为“学术编辑”。

  经过论争,“学者型编辑”的提法渐为编辑界所接受,2016年中国编辑学会第17届年会即以“倡导工匠精神 做学者型编辑”为主题。无论是“编辑学者化”的提出,还是“学者型编辑”的倡导,其落脚点都是回归编研一体的办刊传统,从而提高办刊质量。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向,“学者型编辑”的实现仍存在多方面的阻滞。为此,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者型编辑”的实现路径。

  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

  目前,我国教学科研人员职称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由讲师、副教授、教授构成的教师系列;二是以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为主体,由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构成的研究员系列。在一些研究型高校,同时设有教师系列和研究员系列两类职称。这两个系列虽设有不同的晋升条件,但均要求参评者拥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期刊编辑基本由教学科研人员兼任,此时,学者即是编辑,编辑即是学者,编辑与学者拥有双重身份。但在1980年国务院颁布《编辑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之后,学术期刊编辑逐步从教学科研人员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拥有独立职称体系的专门职业。

  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术期刊编辑已不具备参评教学科研人员职称的条件,其职业发展完全固化为编辑指向;而教学科研人员虽然在实际中仍可以继续兼任学术编辑,但在职称上却并不能转为编辑系列,其职业发展只能以教学科研人员为导向,即教学科研人员与学术编辑无法在职称上双向流动。而根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从事编辑工作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科研人员原则上不能担任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编辑的职业化发展,一方面提升了编辑身份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为编辑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有利于精益求精的“编辑匠”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办刊质量。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造成编辑与学者的分离,编辑与学者逐渐成为既融合又对立的两大群体,而在期刊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下,对立显著多于融合,编辑与学者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学术发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二是编辑职称的“指挥棒”不利于编辑审稿能力的提升,学者对编辑学术素养的不认同已成为当下编辑与学者之间矛盾中的主要问题;三是“编辑匠”办刊虽然可以提升期刊的编校质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

  编校质量是期刊面向公众的基本要求,但学术质量才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生命。因此,编辑与学者相结合的办刊模式,即编研一体的办刊模式,才能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为此,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支持并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与学术编辑之间双向流动,打破教学科研人员与学术编辑之间的职称壁垒。具言之:一是支持办刊单位出台引导政策,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与学术编辑之间互相兼职,既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从事兼职编辑,也鼓励学术编辑从事一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二是支持办刊单位通过设置一定的评审条件,实现教学科研人员与学术编辑之间职称上的流动,即支持并鼓励编辑参评研究型教授或研究员;三是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将学术编辑提升为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学术地位,破解编辑的“边缘化”困境。

  优化学术期刊编辑职称“指挥棒”

  职业化的编辑在职称“指挥棒”下,只能发展为“杂家”或“编辑学家”,不利于成长为某一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者,从而不利于审稿能力的提升。与非学术编辑不同,学术编辑除了需具备基本的编校能力,还需具备责编栏目所需的审稿能力,从而才能够对论文质量作出客观评判,进而指导作者提升论文质量。当下,在职称“指挥棒”下,多数学术编辑只从事有关编辑出版方面的学术研究,而对责编学科的研究基本趋于荒废,以致学者对编辑的学术水平普遍持怀疑态度。学术素养与审稿权不匹配,是当下多数学术编辑存在的突出问题。

  增进作者对编辑的学术认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现有的编辑职称“指挥棒”,支持并鼓励编辑成为某一学科或交叉学科学者:一是优化职称评审中对学术论文的要求,将编辑所责编栏目的学科论文作为必备条件,但不应将学科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作为衡量标准;二是优化职称评审中对奖项的要求,对编辑撰写的学科论文获奖也应予以认同;三是对编辑主持的有关责编学科方面的课题应予以认同;四是对编辑担任省级及以上主管部门或相关学术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授课(报告)应予以业绩认同。

  推动学术期刊编辑回归学术共同体

  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成果展现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编辑天然就是学术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与学者经历了从编研一体到编研分离的过程,编辑与学术共同体也从融合走向分离。回归学术共同体,打造“学者型编辑”,消解编辑与学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构建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对话平台。由学术组织牵头,定期举办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学者编辑论坛,邀请知名学者与名刊编辑就编辑学者融合问题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办刊单位也应经常组织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座谈。二是组织开展编辑与学者共同参加的学术活动。利用现有的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活动,邀请编辑与学者共同参加,改变只有同行学者参与的小圈子机制。三是多举措推动学术期刊参与学术活动,如学术期刊与学术组织共同举办学术年会,学术期刊单独或与学术组织共同举办学术研讨,学术期刊定期组织学术征文活动等。

  构建学术期刊编辑参与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编辑出版学一直属于边缘学科,不仅不能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国家安全学等新兴学科相比,而且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也无可比性。在高校,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被归属为教辅部门,学术期刊编辑被视同为行政管理人员。为此,打造“学者型编辑”,应多举措构建学术期刊编辑参与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

  一是基金项目设置激励。与编辑出版相关的基金项目主要来源于编辑出版学术组织,但资助力度有限,且级别低于省部级基金项目,如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资助的编辑学项目多为自筹项目。为此,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基金项目的设置应以一定比例支持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二是学历深造激励。办刊单位应支持鼓励学术期刊编辑继续学历深造,不应以“行政管理人员”或“教辅人员”为由予以限制。三是考核评价激励。办刊单位应对学术期刊编辑的编校能力和科研能力予以综合考核,对科研能力突出者予以奖励性绩效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学术期刊的初心和使命,而只有打造“学者型编辑”才能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选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与作者展开学术对话,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外学术交流。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学报编辑部)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