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李雨燕:着力“三个推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时间:2023-09-2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雨燕 辜可涵

一个民族,只有文化繁荣展示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持续深厚的文化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尤其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了这样的文化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文化的重要支点作用;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增强党和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必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多年来,湖南坚持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共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推进文旅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建设文化强省是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篇章、满足三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应着力推进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湖南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文化湘军”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推进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应努力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其当代价值,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深入系统研究,凸显湖湘文化的现代智慧。通过加大学术研究、文化调查等方式,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出一批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文化研究成果。保护和传承湖湘文化精髓,包括岳阳楼、岳麓书院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不断赋予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中最基本的思想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湖湘文化产品和服务。

  拓展多元传播渠道,增强湖湘文化的辐射力。通过文艺作品、影视剧、广告、体育赛事等多种方式,拓展湖湘文化传播渠道,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建设湖湘文化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开展湖湘文化数字化传播;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展览等方式,加强世界各国对湖湘文化的认知,提升湖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湖湘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提升湖湘文化的体验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代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应将湖湘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中,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路线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湘体验湖湘文化。比如将湖湘地域特色文化和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等。

  推进湖南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注重强化创新、创意、创造,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但目前面临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创新后劲不足等瓶颈,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伴随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传播话语权和传播效率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数字化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形式。因此,文化产业须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开发更多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发展品质和效益。比如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用数字化手段整理和保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等。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主导建立融媒体文化产业园区等平台,鼓励文化企业和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创新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进而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一方面,加快构建“高地+核心区+特色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建好建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造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文化产业高地;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成产业高度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文化产业核心区;将洞庭湖、湘南、湘西建设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优势凸显的文化产业特色板块。另一方面,巩固提升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推动影视传媒业融合创新发展,做强以湖南卫视、芒果TV等平台为主的长视频内容核心业务板块,创新发展文旅、投资、电影等业务板块,推动其与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融合孵化新业态。对印刷、广告、会展、收藏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提质改造,促使其与信息、旅游、体育、休闲农业等产业紧密结合,进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新趋势,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和创新。我省现有文化产业应加强与科技、旅游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用现代技术和时代语境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探索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应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旅品牌创建,推进红色文化的创意开发,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文艺生产形态的数字化发展等等。

  推进“文化湘军”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人才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支撑。当前,我省面临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新文化业态能力不足问题,需要下大力气破解。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人才。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文化湘军”迫切需要补充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比如文化产业管理、创意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人才,以适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比如融媒体时代需要的是全媒体人才,应拥有过硬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新闻采编、摄影摄像、VR新闻创作、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渠道开发、网络直播等业务能力,还要掌握各类媒介传播特点和规律,方能多角度、多层次、创新性思考问题,顺利实现跨界融合。为此,应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好满足现实需求。

  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基层文化人才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大力发掘有专业特长、爱好文化事业、乐于奉献的民间艺人等乡土文化人才,通过提高待遇、加大培育等方式,鼓励其积极投身基层文化工作,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骨干队伍。同时应完善人才引进和留任机制,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提供晋升机会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培养传统文化人才。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传统文化人才是传承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全省现有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300多人、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00多人,应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同时注重拓展人才资源,有效壮大特色鲜明、活力充足的湖湘文化研究、非遗保护传承、书画艺术创作、地方戏曲表演、民族文化开发、文博文玩收藏等传统文化人才队伍。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国际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只有大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洞察国际文化市场和国际文化交流趋势的文化人才,才能更好推动湖南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可通过组织“文化湘军”参加国际艺术节、国际文化展览、国际会议等文化交流活动,让其切身感受、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应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媒体、国外高校建立文化交流合作关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文化人才。

  (作者均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