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黄群慧: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群慧 盛方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等的战略深化和理论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有着特定的联系规律。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两者互为牵引、互促共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凸显新质生产力高科技特征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体现新质生产力高科技特征的关键在于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是否在具体产业与产业链上得到成功运用,即是否切实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产业作为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本质上体现的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内部结构与外在形态,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要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落到产业创新上。因为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力的变现,只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新发展和新产业的发展,才能检验并彰显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真正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也才具有生命力。科技创新的出现会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配置方式与组合,由此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并运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加速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互促发展,将先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从而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凸显新质生产力高效能特征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承载主体,具有鲜明的高效能特征,而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支撑生产力效能跃迁的动力源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产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与其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的渗透率、贡献度密不可分,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差异必然带来不同的发展效能。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实现产业创新的跃升,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多种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引领已有产业转型升级和催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函数、拓展全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等方向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极大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极大提升,继而带来生产力的效能跃迁。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凸显新质生产力高质量特征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鲜明的质量取向,而衡量的根本标准在于能否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本源上看,科技创新源于人类追求生产生活变革的内在需求,推动产业创新是将人类美好生活向往转化为现实可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大部分生产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然而,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一个关键的制约,就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转化不足导致的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等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只有通过强化市场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供给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才能更好满足高端化品质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推动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进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

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和途径

  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存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导致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的起始端,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更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基础在于形成强有力的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然而,针对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现实,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首要就是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在全球推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突破,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前提。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而有效链接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群体,天然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敏感、直面市场和产业竞争的企业。企业是产业形成发展的基础单元和核心要素,既是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主体,又是科技成果推广的受益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离不开不同类型企业的群体性参与。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培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的有效创新生态,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在众多企业创新主体中,尤其应注意培育独角兽企业。一定程度上,独角兽企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引领全球趋势的潜力,关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整体质效。在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利用有效资源撬动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等多级跳,才能真正驱动产业创新,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利是创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而专利产业化则是一个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可以让专利成果发挥最大价值、带来实际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前仍面临转化渠道不畅、转化动力不足、转化机制不健全等一些痛点、堵点问题。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应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这是提升我国科技成果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必然路径。

  (作者:黄群慧、盛方富,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