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努力,湘非农贸合作已初步形成“一核心、三片区、五大功能聚集区”布局,但仍存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采购与推销难度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非洲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较弱,产品供应种类较少;非洲检疫能力有限,一些产品品控难以达标;对彼此政策与文化了解不足,市场方向判断不准;非洲物流发展滞后,采供消耗成本较高;非洲外汇相对紧缺,结算复杂缓慢等。鉴于此,建议从优化农业生产加工、物流建设、通关结算等方面推进湘非农业全产业链衔接建设。
以数字技术链建设促进湘非农业产能合作。通过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判断、优化和集成,加强湘非农业产业链主体之间的协作。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化对非洲主要国家农产品需求的调研,有针对性地调整湖南出口非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规模与标准,并通过公开的市场数据和调研数据研判非洲各个国家农产品在湖南的优势,找准湘非农产品的需求价值链;整合Kilimall等农贸跨境电商平台,重点打造面向非洲的湖南农产品专享电商平台和面向湖南的非洲农产品专享电商平台,持续以“技术+”“特色+”“文化+”赋能湘非农产品经贸合作,实现从“点对点”到“面对面”;在非洲选择条件优良地块,引入湖南先进的种子培育、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非洲农产品质量和出口竞争力,推动湘非农产品贸易合作向上下游延伸。
以物流供应链建设推进湘非农产品优势互补。目前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可达非洲11个枢纽海港、20条至非洲内陆的公路和铁路,有待开通长沙至非洲多个国家首都的客运航线、货运航线、省内重要港口城市岳阳链接非洲的接力航线等,助力湘非农产品进出口。其一,建立国际化物流清关与仓储,缩减清关流程、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降低农产品损坏率。优先考虑优质农产品的准入申请,比如在进口津巴布韦柑橘鲜果与干果、卢旺达辣椒等非洲优质农产品过程中,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尽快启动风险分析,做好检疫准入工作。其二,推动国内外电商平台信息共享,厘清湘非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促进高效高质量贸易。扩大湖南优质蔬菜类农产品如黄花菜、食用菌及干鲜瓜果、茶叶等对非出口,同时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灵活调整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南非腰果、卢旺达干辣椒等热销产品进口量。其三,加快陆港物流枢纽和农产品进出口交易集配中心建设,打造直通港澳、辐射非洲的新通道。
以金融服务链建设夯实湘非农业交易保障。从推动湖南成熟的现代农业产业和设施农业走出国门,以及支持非洲国家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业附加值出发,加强湘非金融服务链建设。拓展跨境担保授信业务,引导国内银行结合农业贸易特点提供相关服务,加大对跨境电商的金融支持,利用专项资金、基金服务、保险服务等为湘非农产品贸易提供金融保障,创新农产品贸易结算方式,防止跨境交易欺诈;加强与当地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依托Fetswallet和M-Naira等非洲典型移动支付公司的汇款服务和标准线上钱包服务,推动短期流动资金转移到本地账户的移动钱包,依托国内科技企业和农企等客户资源,搭建中非涉农企业对接桥梁,使跨境交易更加便利,促进湘非建立农产品长期贸易合作关系;设立农业投资基金,鼓励绿色农业项目融资,吸引湖南银行和非洲银行共同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湘非建立联合项目评估团队;共同审查和筛选针对农业的投资项目;建立政企风险共担机制,统筹运用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农业风险分散体系工具,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风险控制。
以人才培育链建设为创新湘非农业合作蓄能。目前,湘非农业合作受制于非洲农业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能力创新等方面不足较多,有待加强援外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议持续向非洲派驻农业专家,及时将当地的农业研究信息有效传递至国内市场;完善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经贸、农业保险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定期举办湘非农业发展交流活动;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支持、保障农业人才建设的作用,推动作为湘非农业合作主体的相关企业大力培养既懂农业专业技术又熟悉非洲农产品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湘非涉农高校教育合作,扩大农业领域非洲来湘留学生培养;打开国际化办学思路,在非洲建立湖南农业技术学校,实现非洲农业人才本土化培养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