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专题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的集体学习中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近日复旦大学举行的上海论坛专门为此设置“亚洲老龄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专场,中外学者共同对老龄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类似的出生率下滑过程,计划生育带来的一个直观的现象是小学入学人数的大幅减少——1995年,中国有2530万小学生入学,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下降了三分之一。未来十年间,中国20至24岁年轻劳动力规模将减少30%。”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长特蕾莎·沙利文(Teresa Sullivan)教授通过以上数据强调,必须重视老龄化问题。同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也表示,中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亿,这个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快,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到老龄化的历程可能会稍微放缓一点,但是这种大的趋势是不会变的。老龄化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发展。对之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经济新常态、人口老龄化让人们很担忧,不知道未来养老金由谁来付,对中国来说未来劳动力怎么解决,中国这种代际均衡问题又怎么解决。香港理工大学Albert Park教授指出,老年人在中国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现在我们需要非常仔细认真地思考一下关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政策。我们需要有基于政治的政策设计,老龄化社会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很大变化,每一代人口在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对整个人口结构和经济以及社会一些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对中日韩三国老年人抑郁发病率,中国在三个国家当中发病率是最高的。在中国,医保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非常大,而养老金制度可以极大降低贫困发生的概率。在养老金得以保证的条件下,老年人家庭的子女就不需要负担更多,因为国家给他们进行了一部分补充。
在健康方面,上海社科院左学金研究员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老龄化会带来流行病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广泛的扩散和流行。中国现在的成年人当中,因为罹患糖尿病的死亡率已经达到11.6%。所以,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患病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这个死亡率比美国要略高一点。关键是在于如何对这些潜在的流行性疾病,尤其是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的预防。
对老龄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家庭问题。杜克大学曾毅教授指出,研究家庭问题比仅仅研究人口问题要重要得多。当前,94.7%的家庭居住中国东南部43.7%的国土面积上,而西北部56.3%的国土面积上居住者仅占5.3%的家庭数。家庭户小型化及区域分布不均衡,对能源消费,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人口长距离大规模的流动,导致资源大跨度的调运,极大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成本。对这种地区差异我们不能低估,否则势必严重低估未来的能源的需求,从而负面地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所以,有必要对此高度重视,以确保均衡发展。
生育政策开放了,人们生的孩子数量就会提升?哈佛大学David Canning教授认为并不是这样,生育率下降就意味着人口条件的下降,经济增长率会相应的下降。要意识到经济增长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终级目的,人们的生活幸福才是终级目的。所以,老龄化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他认为应该是现行体制的不可持续性。中国在过去十几年新的医保和全民社保政策的推出也带来了问题,虽然覆盖面更广,但是保障水平比较低。如果按照现在这种现收现付制度,可能会遇到欧洲养老金系统无法持续下去的情况。
以更宽广的视角解决“老龄化”问题
据测算,2030年起,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退休之后的国人,将继续拥有20年、30年甚至更多生命时长,和人们的工作年限相等或更久。中国用较短时间织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普惠制养老保障网,然而总体上保障水准还比较低下。最近,对老龄事业发展的讨论成为社会、政府和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不少相关部门和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近日在媒体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差异很大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区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指出,“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非常好的准备期和机遇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真正严峻的形势是出现在10年以后。现在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这五者的关系,处理好居家、社区和机构的关系,还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李伟认为老龄化政策落地很关键,现在中央整个养老政策是没障碍的,已经出台国发40号文《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发35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但关键是怎么在地方落地。
在此次上海论坛上,彭希哲教授指出,以前的政府政策更多关注的是老年人口,但这还不够。解决老龄化问题我们还要有更宽的视角。老龄社会是非常大的社会,每个老龄化社会当中的个体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对待,每个人不管什么样的年纪,都应该享受到社会的福利。所以,如果我们的政策只盯住老年人肯定是不够的。政府应转变思维方式,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如何打造相关政策。也就是说,不仅仅聚焦老年人,还要聚焦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如果年轻人的生产率能够提高,如果他们家庭生活环境更为稳定,他们有能力自给自足同时供养老人,那么整个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斯坦福大学Karen Eggleston教授侧重研究老龄化的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人的寿命延长了,这意味着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对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应也要增加了,这就意味着进入劳动市场的年龄开始往后推了,为此也要就此相应调整政策,不仅仅考虑养老金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人口更替水平等。未来在亚洲,劳动力人口将会降5亿,65岁以上的人口在21世纪将会增加10亿。在中国,这样一种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并且在不断地加速。由此,世界人口与老龄论坛的Hans Groth教授提出“生产力必须遵循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应该关注劳动力短缺以及对未来社会产生的破坏作用。因为世界人口当中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迟早将成为新的劳动力的来源。他认为,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老龄化,不管在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还是人口层面,都告诉我们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打造和建立起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要在社会和保障等层面作出政策和模式上的调整,给予这些退休后重新就业的老年人员以足够的资金与资源,来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学者呼吁加强数据研究
在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今天,学界必须针对新的形势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研究模式。Albert Park教授指出,高质量的可靠的数据能够帮助学界和政府更好地了解老龄化社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无论是我们的养老金制度,还是医疗保险制度,都需要高质量和可靠的老龄化数据,不仅仅包括经济数据,还要有健康方面的数据,社会学方面的数据,家庭的数据,心理学的数据,等等。并且这些数据必须是公开的。曾毅教授也表示,在相关研究中,目前相比丰富的人口个体数据,家庭户数的数据比较缺乏。对于新的方法的广泛综合利用仍然是一个问题。2015年1月份人民网发布消息,称中国十大鬼城房屋空置率达90%,就是因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忽略了统计的基础,忽视了家庭户的变动趋势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产生了不良后果。
(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513期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