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廖雅琴:思想引导的人性视角

时间:2016-11-2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廖雅琴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思想引导,以进步、科学与理性的思想战胜落后、错误与盲目的思想,促成了人的进步和人性的完善。既然思想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所特有的现象,那么,思想引导就必须结合人自身的特点、适合人性的需要。

矫正人性弱点的必然选择

对于人性的认知东西方差异很大,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存在,但人性有弱点和缺陷却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占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人总是选择舒适的方式生存、希望付出少得到多;人在失去监督和约束的时候容易放任自流。正是因为人性具有先天或者后天的不足,所以,就应该以科学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去教化、引导,使之脱离自私自利、庸俗懒散、放荡不羁的轨道,朝着向上、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人性是人的思想的集中反映,矫正人性的弱点、完善人自身当然离不开思想引导。思想引导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摆设,而是抑制人性弱点的必然选择。

人性既受制于社会主体的思想意识,又受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人性自然而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的社会形态,它为人性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无限的空间。社会主义社会同样要以全方位覆盖的思想引导来净化人的灵魂,不断提升人性的水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要高扬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性中恶的存量与增量,最大限度地扩大善的比重和分量,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公民的人性水平。

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重塑人性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相互贯通,密切相关。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最根本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它由社会关系所决定,而社会关系是动态和变化的,所以,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性处在可变与可塑之中,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会带来很大的变数,这就为思想引导的价值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思想引导重塑人性具有可能性。

人性的不确定性提示我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人性会按照不同的轨迹来变化,既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恶。同为兄弟,有的成为英雄豪杰,有的沦为叛徒汉奸,变化的空间和弹性都很大。虽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人性的改变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那种认为思想引导软弱无力、思想教育无用的论调是非常错误的。面对人性的分化,我们必须把社会主流的思想引导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流价值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矢志不渝地向社会主体灌输和强化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理念,使科学理性、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主导人们的思想,让真善美融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想引导从被动到主动、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型,发挥其在完善人性中的引领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没有抽象的人性,人性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不仅如此,即便是同一阶级与阶层,人性也千差万别,个性色彩非常鲜明,可以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人性。对于差异的人性简单地加以抹杀是不科学的,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行得通,思想引导就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地尊重个性与差异。当然,人性也有共性,它可以超越阶级、阶层的边界找到共同点。比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祈求安全、向往和平、期盼稳定、希望绿色、追求舒适等等,这都是人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这些共性是人性向上的规律性的反映。思想引导既要尊重差异又要把握共性,依照客观规律推进人性发展。

尽管思想引导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具有特殊的价值与功能,但是其价值与功能还只具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有许多中间环节,还需要相应的平台、载体和方法,否则思想引导就可能隔靴搔痒、流于形式。思想引导人性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创新。要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抽象的大道理讲得有情节有吸引力,让受众听得懂、听得进、用得上,春风化雨,人脑入心。思想引导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而且也要讲究艺术和方式,有时候含蓄比直白效果更好,此时无声胜有声,留有余地才有回味,通过循循善诱让人恍然大悟往往有意外的惊喜。要善于讲真心话。思想引导决不能空对空,更不能假大空,关键在于对象的认可度,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性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量的积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引导同样需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点一滴、积少成多,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要重质变也要重量变。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6日 08版)

(编辑:廖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