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张晖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时间:2016-12-2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晖明

经济理论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土壤,从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发现典型案例,挖掘理论元素,总结实践经验,提炼概念范畴,提升话语传播能力,实现理论体系创新。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去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对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提出了工作任务。在今年5月17日中央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着重点,这就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扎根中国土壤,从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发现典型案例,挖掘理论元素,总结实践经验,提炼概念范畴,提升话语传播能力,实现理论体系创新。

我们可以说,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正逢其时。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六十多年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使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有了更加客观科学的认识和活用的体会,对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正是遵循“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才有了理直气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才有了市场取向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才有了市场竞争机制所激发的民众的创造热情,使经济生活植入内生的自我激励的驱动力量。经济体制的转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对此需要有经济理论加以解读,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需要“给世界一个解释”,需要有系统化的理论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彰显政治经济学学科特色和学科能力

马克思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创造性地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并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工具,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再生产经济运行有深刻的说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解剖。由此,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的解析社会再生产经济运行规律的透析能力,基于市场经济主体微观行为分析,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形成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解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特点和经济学家的人文情怀所体现的研究立场,或者说经济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直白地说,就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是有分析解剖问题的立场的,因为致力于建设一种理论体系,必然包含了建设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诉求目标。我们也可以将此归结为“经济哲学”理论意义。第二,对社会再生产经济运行机理的理论解释体系。正是基于科学的立场所形成的对于经济问题分析的出发点和对于经济运行动态分析,必然会支撑形成第三层次的理论内容,对于社会再生产发展的规律揭示和对规律理解运用的政策设计能力,具有对于社会生产发展和制度演进的预测引领能力。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具有理论活力的重要依据。

积极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工作

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境界,首先要直面承认中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前人的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是在新生产力发展阶段、新全球化发展阶段、新协调机制和组织形式条件下,实践形成的新的发展范式。这种新发展范式对经济学理论提出挑战,呼唤理论创新而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加以分析回答。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需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论上下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说,着力推进“方法论”创新是实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突破的关键。基于方法论创新的工作努力,扎根中国土壤,探索经济规律,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突出表现,回眸改革开放不同阶段、不同背景条件、不同工作重点、不同目标内容、不同区域和体制侧面差异,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根本任务,涌现出多个富有活力的典型案例,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资源。理论创新工作的推进沿着发现案例、概括经验、提升理论、凝练概念范畴、揭示理论逻辑、梳理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教科书体系)能力的创新实践路径前行。

在这里,笔者特别提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向度关系。第一,在思想理论向度方面,需要处理好与各种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兼收并蓄,实现超越。第二,在创新的学术实践活动向度方面,必须在“读懂中国”和“读懂世界”上下功夫,特别是要了解“读懂中国与世界”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关系又是如何变化的。与此同时,打磨有助于读懂的“工具”,包括创新经济分析的数理量化工具及其运用。第三,在创新的成果表现向度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发育话语体系,做到中国话语的完整表达;加强与世界的对话,加强“中国理论”的世界化交流,取得理解接受认同;注意处理好国别差异比较,兼顾好中国经验的普遍价值转换塑造,将“国民价值”上升到“普适价值”,使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所要致力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最高目标。

(作者: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

(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537期3版)

(编辑:张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