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周双文: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时间:2016-12-2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周双文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支撑,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地方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来推动。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没有市场化就无法形成产业化,而市场化的提高在于如何通过降低制度费用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

我们很多干部对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有个误区,认为所谓的城镇化建设就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对城镇化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城镇化,如房子、道路的城镇化、村容村貌的城镇化。但其背后并没这么简单,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的生态工程,而非人财物的建筑工程。

中国过去提出的城镇化基本上是建立在依靠人财物的拉动,其思路都是依靠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把中国的城镇化建立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工业化来反哺城镇化建设,通过将工业引入到乡镇,从而推动乡镇的工业化,进而发展为城镇。成都、重庆等模式都是这个思路。

这样一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就建立在高投入的工业化驱动模式上,问题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说,最后一定会演变成“工业强县”的大一统的“炼钢”路径。更严重的是,这种大一统的工业化推广会带来产业结构的严重雷同,最后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将整个产业拖垮。像目前的光伏、钢铁等产业便是,据媒体报道,首钢公司2009~2012年期间亏损超过了100亿元,而昔日风光一时的尚德、赛维等光伏巨头,如今却已快日薄西山了。

如今的工业化已处于后工业时代,这种沿用过去“赶英超美”的做法,显然在如今的经济结构中存在极大的风险,这就是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模式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虽然通过“筑巢引凤”将工业引进来了,但企业的经营风险无法避免,谁也无法保证那些投资办厂的企业就一定能盈利,就一定能赚钱分给农户(土地租赁费)。像2008年一样,长三角、珠三角很多中小企业因为国际经济环境不好,又或是国内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导致破产倒闭。对于这样的企业,它自身难保,又如何来支付农民的地租呢?农民的收入又如何得到保障?

但是,如果建立在地方优势产业上的城镇化则不一样,无论如何,所谓的优势产业一定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产业,最赚钱的产业,但一定是在市场中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强,保障性强,至少比那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业产业要稳定持续。而且地方优势产业主要面向的是国内市场,是内需市场,尤其是现代农业更多面向的是与国内二三产业的联动与交换。反之,以往的工业化主要是外向型,出口型经济,受国际风险波动大。

因此,城镇化的本质问题要回归到三农问题来,不要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城镇化的本质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是靠投入与扶持农业,不是靠以往的工业化改造,而是要给农民提供发展的机会,这个发展的机会就是地方优势产业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与就业。正如扶贫的道理一样,扶贫永远解决不了贫穷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穷,只有给穷人提供发展的机会才能彻底改变贫困。

城镇化的逻辑也是一样,城镇化的受益者是农民,我们不是通过扶持性的以工业反哺农业来建设城镇化,不是要把农民请上楼,而是要发展地方产业,让农民收入提高,让农民有钱去盖楼,这才是出路,这才是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城镇化一定是建立在县域经济的产业化基础之上。离开了产业支撑,我们的城镇化就变成了国家建设保障房的逻辑,变成了扶持性的城镇化,而不是发展的城镇化。扶持型城镇化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持续化,我们可以把农民的房子建设得很漂亮,我们也可以将农村的道路修建得很宽阔、很结实,但我们却无法提供给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无法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无法确保他们收入增长的持续性。推进县域经济的产业化是为了给予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其具备更强的自力更生的能力,我觉得这才是城镇化的出发点,我把它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

所谓的新型城镇建设是以人为本,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平台建立起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地方优势产业。因此,城镇化是以县为中心的地方产业化,城镇化不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是建房子、修马路的城镇化,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通过发展县域经济给予农民更多就业机会,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成为现代化的职业农民。

(作者先后服务于国内著名咨询公司北京锡恩咨询战略研究院、浙江某农业控股集团产业研究中心)

(来源:“乡村发现”微信公众号 2016年12月19日)

(编辑:周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