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慨万千。马克思虽然人已远去,但他的思想、人格和精神离我们却越来越近,依然绽放光芒、永不褪色,他的四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探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博览群书,毕生忘我工作,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在坟墓的边缘徘徊”的求知精神从大量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思想养料。在追求科学思想理论的道路上,他遭遇过当权者的迫害、污蔑、驱逐,仅被各国反动政府驱逐出境之事就发生过4次,直到逝世还是一个没有国籍的流亡者,但这丝毫阻挡不了他追求真理的步伐。他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汲取了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等科学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可以说,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影响力和真理性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第二,人民至上、始终不渝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跟那些一般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在马克思眼里,他的毕生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为此,他不断投入革命实践,即使面对残酷的斗争环境也不退缩。恩格斯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这一切都是源于马克思对人民的情怀,对革命的热情,对信念的笃守。从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深入工人中间调查,到领导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亲自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再到支持巴黎公社和总结其经验,马克思从来不是纯粹的书斋里的学者,而是积极参与革命,始终不渝为人民谋解放和幸福的战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进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第三,大爱无疆、舍弃小我的牺牲精神。为了完成人类解放这项伟大事业,马克思牺牲了许多个人本来可以拥有的幸福生活及切实利益。诚如他自己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马克思本来家境不错,23岁就取得博士学位,25岁就娶了出身贵族家庭的燕妮为妻,但他依然抛弃了本来舒适且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思想创造和革命事业,选择了为人类谋利益的光辉职业,为此经常生活拮据、穷困潦倒甚至到处颠沛流离。但即便如此,马克思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自己的革命战友。这种舍弃小我、不屈不挠、奉献大爱的精神使得马克思能在极其复杂和艰苦的环境下完成思想巨著,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四,饱尝艰辛、永不退缩的战斗精神。马克思一生在科学研究、真理探索和革命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功伟绩,但他同古希腊传说中天堂盗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巨神普罗米修斯一样,忍受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和艰辛,多次被反动势力驱逐,甚至在妻子有孕在身时还被反动警察以从事政治活动名义逮捕关押。在外漂泊期间,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马克思经常为全家人的一日三餐而四处奔波,一次又一次因为付不起房租而搬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思想上的“富裕者”,物质上的“贫困户”。不仅如此,政治迫害、长期营养不良,加上操劳过度,病魔不断光顾马克思一家,马克思的身体逐渐垮了下来,他患上眼疾、风湿和肝病,妻子燕妮也经常病魔缠身。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马克思有4个孩子先后夭折,就连安葬费都要向别人借。但这些艰辛与不幸,也挡不住马克思追求真理的脚步,改变不了他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总之,马克思既是思想巨人,又是精神标杆,更是令人敬仰的丰碑,让我们缅怀马克思,致敬马克思,感恩马克思,学习马克思!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执行院长)
(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