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精准扶贫重在“三”功夫

时间:2015-11-0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梁志峰

作者梁志峰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战。实践证明,那种给钱送物、运动突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效率相当低下,效果并不持久,结果群众并不满意。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打赢扶贫攻坚决战的重要举措。

精准扶贫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但是,在一些地方看到,一谈到“六个精准”,就简单地聚焦于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两个精准”,一个几百人的行政村,三年扶贫计划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投入清单,实质上又落入到盲目地给钱送物、大上项目的窠臼。扶贫需要投入,给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多一些投入,也是完全应该的,但资金必须投在刀刃上,投出长远效益,让困难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那种慨国家之慷、造花瓶、搞显绩的假精准扶贫,必须予以纠正。真正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准聚焦于那些关乎根本、利在长远的关键点上,让精准扶贫真正扶出经济社会效益,扶出群众满意率。个人浅陋认为,精准扶贫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精准扶贫要在精准扶“志”上下功夫。一些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由于长期处于贫穷之中,经过许多的努力都没能改变贫困的面貌,因而选择了逆来顺受,安于贫穷,安于现状,对小康生活不敢奢望;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开口闭口就是“政府要给”,陷入“越穷越懒、越懒越伸手要”的怪圈;有的持有观望心态,想看看扶贫到底是动真格还是做做样子再说,怕自己太积极陷入被动状态,推一把、动一下;有的把扶贫帮扶看作是“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死搅蛮缠挤进贫困行列,甚至虚报冒领扶贫资金和物资。哀莫大于丧志。穷则思变变则通,越穷越懒越伸手,两种志气、两种信心,结果大不一样。人民群众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轰轰烈烈的扶贫工作,如果不能转化成为困难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和自觉行动,就无法充分发挥群众对脱贫奔小康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急他不急,上动下不动,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挖不断“穷”根的,甚至形成“扶贫工作队在时脱贫走时返贫”的现象。必须摒弃“大包大揽”的扶贫工作方式,从扶“志”着手,精准分析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解开他们心中沉积多年的心结,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灯,启发他们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计划,帮助他们走上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精准扶贫要在精准扶“智”上下功夫。智慧是实现真正脱贫的关键,精准扶贫必须精准扶“智”。对于年长者,通过传授适当的农业实用技术,加以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技员的经常性跟踪指导,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勤劳脱贫致富。对于那些已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民,则应加强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增强他们闯荡市场的能力,防范市场经营风险,防止因经营失败而返贫。对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复退军人等视野开阔、具有创业意识的,则扶持他们大胆创业,成为搞活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对于尚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则应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来提升他们的基本素质,能够考上大学的扶助进入大学深造,不能考上大学的全部免费送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成为现代产业技能人才。财政实行托底政策,决不让贫困地区的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只有当贫困地区大多数的新生一代通过提升自己的智慧,真正走出穷乡僻壤,成为现代城镇中的市民和建设者,才可能完成扶贫攻坚和城市化的历史性任务。在这方面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

精准扶贫要在精准扶“制”上下功夫。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是贫困地区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撤并过多,师资力量非常单薄,教育投入不及城市的零头,使得有些贫困地区陷入贫困——愚昧——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再比如,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极度简陋,医疗人才的极度缺乏,导致了许多群众因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甚至得到误诊误治,形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当我们在城市的任一个角落,拿着手机在无线互联网上惬意地冲浪的时候,许多贫困地区的家庭还看不上电视、打不通电话,这种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品质的落差,而且是观念、视野、机遇等诸多方面的落差,并因马太效应而不断扩大。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大力加强农村道路、学校、卫生、文化、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给在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人员提供更高的补贴和更好的生活保障、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让他们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安心服务;建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强制性、经常性支教支医支技等制度,通过对口交流和长期的传帮带,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远距离支撑作用,将面向农村地区的在线教育、远程医疗、互联网文化、互联网金融等项目,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财政予以大力支持。

农村的产业需要保护,需要培育,需要扶持,但产业终归是属于市场的,农村的产业也必将接受市场的洗礼。前些年有句笑话,“政府帮助农民种什么,农民就亏什么”,好心难办好事,无疑说明市场价值规律是不受人左右的。政府扶贫,终归要回到政府的本质上来,做政府该做的事、能做的事,在扶“志”、扶“智”、扶“制”等方面下真功夫,精准施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2015年11月4日

(编辑:管理员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