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6届论坛

时间:2024-0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由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南开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World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研究》《海派经济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经济研究参考》联合协办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6届论坛于2023年9月25—27日在福建平潭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程恩富,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叶燊,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一级巡视员肖贵新,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赖军,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郑东育,福建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巫文通,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训明,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潘玉腾、副校长陈庆华,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多家学术期刊编辑,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福建师范大学师生代表35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陈庆华主持。

程恩富在致辞中指出,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经济产业变革全面而深入,国际力量对比剧烈调整,既要看到世界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国际贸易增长不断萎缩、全球债务水平不断攀升、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加剧、“去全球化”消极互动明显等问题和困难,也应深刻认识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构建适合国内外实际、以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认识和最终实现全球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以及创造人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文明的重要任务。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在视频致辞中提出,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既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重大话题,更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与动力的重要源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将利用自身国际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有效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推动国内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多元合作,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潘玉腾在致辞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世界政治经济学学界提供了一系列亟待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此次论坛将围绕主题开展深入研讨、融通思想睿智、深化交流互鉴、增进合作共识,充分体现世界政治经济学学界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维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着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眼界格局与使命担当,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赖军在致辞中指出,历史赋予平潭千年一遇的发展战略机遇,让平潭从偏安一隅的海岛一跃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前沿。实验区从成立伊始,便承担着深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使命任务。平潭正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以更加深度的融合建设两岸共同家园。此次论坛的举办必将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平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加快融入全球合作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叶燊在致辞中提出,论坛的召开对福建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乃至推动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各位学者借助这个平台,共同研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深度交流合作,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希望福建师范大学以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探索构建更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开幕式揭晓了2023年度“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和“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的获奖者名单,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丁晓钦宣布2023年度“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平和墨西哥城市自治大学教授海因茨·迪特里希(Heinz Dieterich)。2023年度“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的获得者为土耳其伊斯廷耶大学教授埃菲·坎·古尔坎(Efe Can Gürcan)、南开大学教授张俊山、印度德里大学教授钱德拉塞卡兰·萨拉查德(Chandrasekaran Saratchand)、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何干强、澳大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助理戴维·马特(David Matters)、四川大学教授张衔、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科·马切达(Francesco Macheda)以及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孙绍勇。

随后,开幕式举行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6届论坛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程恩富、叶燊、赖军、肖贵新、郑东育、巫文通、陈训明、潘玉腾与2023年度“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李建平、海因茨·迪特里希共同植下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6届论坛纪念树。

第一阶段大会主旨报告

第一阶段做大会主旨报告的专家学者有6位,由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鲁保林主持。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简新华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结构和逻辑联系”。他指出,当代现代化存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两种本质不同的类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化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与战略安排,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原则要求和战略措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国内国际意义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主要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两大问题展开。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学系荣休教授大卫·科茨(David Kotz)演讲的题目是“经济危机、新政治发展和未来变化趋势”。他指出,资本主义长期危机的存在,主要在于资本积累过程与支持资本积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之间的矛盾。他预期这一危机仍将继续下去,并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一些主要国家的独裁民族主义政权,极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战争。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资本积累的矛盾,不可能解决结构性危机,不可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美好生活,而能给人类带来光明未来的唯一变革方向是超越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刚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勤劳文化:来自明清经济史的现代文明基因探源”。他指出,明清经济“斯密增长”呈现出从农业生产率提高到人口增长,再到劳动力向手工业和商业转移的中国式“自然道路”,而中国的“勤劳基因”形成了“劳动密集—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降低了现代化的资源门槛。因此,要明晰“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对立统一,科学辨析西式“陡坡”、中式“缓坡”与可能的“陷阱”,着眼于辩证的历史观,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拓展现代化规律的“一般性”。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巴黎东大学荣休教授、弗朗索瓦·佩鲁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让-克洛德·德洛奈(Jean-Claude Delaunay)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国际矛盾后果”。他指出,现代化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要在技术上实现现代化;二是现代性是人本主义;三是现代化的前期阶段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跳跃;四是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支撑,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广大人民的参与和支持。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就要敢于和传统的不利因素作斗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衔演讲的题目是“固定资本更新与宏观经济政策”。他指出,固定资本更新问题是《资本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固定资本更新的关系,则是其中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由于固定资本更新周期是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要继续推动我国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必须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上,通过加快更新固定资本、租赁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让固定资本更新成为拉动经济大规模更新的起点。

巴西乌伯兰迪亚联邦大学经济研究所、巴西政治经济学学会原会长、教授尼迈耶·艾梅达·菲罗(Niemeyer Almeida Filho)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发展对巴西的意义”。他指出,巴西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国家,其生产、人口和领土均占该地区的三分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对巴西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步发展起来的过程中,保持了集体价值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主义逻辑。中国的国家结构是特殊的,它以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职能。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提供的最重要启示在于,政治理性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而这一政治理性就是社会主义逻辑。

第二阶段大会主旨报告

第二阶段做大会主旨报告的专家学者有6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旭主持。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日本京都大学、庆应大学荣休教授大西广(Hiroshi Onishi)演讲的题目是“基于边际主义原理的劳动价值论的证明:一个修订”。他指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十分重要,但主流数理经济学家不愿接受这一理论,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存在边际报酬递减。为此,他引入生产资料生产函数并对生产函数进行了重新定义,计算出在引入机器即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与产量之间的成比例关系,认为这种比例关系符合劳动价值论的情境,且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确立的。因此,劳动价值论具有历史性,一方面机器生产创造了非熟练劳动,另一方面基于机器生产的“规模效益经济”式社会分工创造了普遍交换制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演讲的题目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西方现代化的困境”。他指出,西方现代化模式已陷入严重困境,并呈现出五大特征,即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数字资本化加强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经济全球化处于十字路口,西方现代化失去其主导能力;西方现代化失去经济活力,拖累全球经济发展;美国霸权地位摇摇欲坠,全球影响力迅速下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愈演愈烈,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失灵。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新的现代化模式正在开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新境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出显著的“东升西降”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英国大伦敦市政府原首席经济学家、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教授艾伦·弗里曼(Alan Freeman)演讲的题目是“战争事业:帝国主义时代的竞争、合作与人类进步”。他指出,现代化必须克服战争。第一,战争实际是通过政治扩张、经济扩张剥削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是一种不平等的方式。第二,帝国主义通过战争打压其他经济主权、夺取超额利润。第三,美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具侵略性、无情和破坏性的帝国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体系”包括合作以压制其他国家的经济主权,同时又以竞争来争夺超额利润。总之,和平是世界现代化的绝对前提,全球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捍卫和平,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俊山演讲的题目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思考”。他指出,党中央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原理。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有机体通过顺畅的循环过程,更好地实现满足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对物质产品需要的功能。新发展格局是要建立以本国为主的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经济规律的指导思想。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行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证。因此,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科学与社会》(Science and Society)杂志荣誉主编大卫·莱伯曼(David Laibman)演讲的题目是“现代化不是单行道:摆脱‘公与私’的陷阱”。他指出,社会主义愿景美好而真切,在以人为本、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都有切实具体的方案。因此,社会主义仅靠自动革新不够,还需要进行制度性、系统性设计。为此,他设想了一个“多层级民主迭代协调”的社会主义制度方案。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林贤明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与‘第二个结合’”。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第二个结合”相辅相成、彼此成就,二者有内在根据和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与“第二个结合”的相互促进,为世界各国认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

第三阶段大会主旨报告

第三阶段做大会主旨报告的专家学者有6位,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琪主持。

希腊派迪昂大学社会政策系教授、希腊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斯塔夫罗斯·马夫罗迪亚斯(Stavros D. Mavroudeas)演讲的题目是“再谈所谓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差异”。他指出,目前西方世界似有弱化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贡献的倾向,他们试图制造《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的分歧,并指责恩格斯不合理地编辑了马克思的笔记。他强调,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不容置疑的。恩格斯的巨大贡献得益于他本人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深刻了解。那些声称恩格斯的工作不符合现代编辑原则的反恩格斯主义者,实际上并不理解《资本论》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特性。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家祥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演进与建设农业强国”。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与建设农业强国战略思想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当前,农业现代化仍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农业强国建设,以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加快推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也有益于扩大内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英国中央开夏大学高级讲师、“社会主义中国之友”顾问委员会成员、教授詹妮弗·克莱格(Jennifer Clegg)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化的中国:驾驭多极化、走向新的国际民主”。她指出,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在升温,世界已处于多极化转折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国际贡献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释放变革动力;二是在全球峰会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三是注重从薄弱处突破。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凤义演讲的题目是“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他指出,可从三个层次的规律体系来理解高质量发展。第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认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规律。第二层次是从经济有机体的循环周转中认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可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第三层次是从供求关系是否平衡认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不断提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政治研究系教授莱迪卡·德赛(Radhika Desai)演讲的题目是“不平等、金融化与美元信贷”。她指出,虽然1971年确立了以美元信用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但目前世界金融体系处于失序状态,而美元体系是最大的金融化催化剂。经济金融化通过掠夺劳动的回报、工资和利润,使劳动这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方式不堪重负,遭到扭曲、破坏甚至是恶化。但这种金融化并非自然产生或不可避免的,而是国家和监管机构人为的产物。新自由主义不仅无法拯救早已进入衰退期的产业资本主义,而且会加速其经济金融化进程。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秀丽演讲的题目是“数字平台创始人与资本所有者的博弈关系演化分析”。她指出,数字平台创始人与资本所有者之间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博弈关系,从数字平台发起之初的创意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演变为创意劳动对风险投资资本的驾驭关系。而伴随着数字平台的成熟与垄断,二者又进一步演化为平台资本与风险投资资本的关系,创意劳动被资本俘获演化为平台资本,形成资本与资本共同分割剩余价值的关系。

分论坛

此次论坛还举行了8场分论坛活动,专家学者围绕现代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和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中观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等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展开交流研讨,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为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见解。

闭幕式

闭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俞建群主持。

丁晓钦宣读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6届论坛决议。一是增补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社会学系杰出教授帕特里克·邦德(Patrick Bond),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劳资关系学荣休教授罗杰·塞弗特(Roger Seifert),斯里兰卡中央银行原行长、科伦坡大学原校长韦利加马吉·唐·拉克什曼(Weligamage Don Lakshman),土耳其—中国商业促进友好协会会长、《“一带一路”季刊》杂志社社长阿德南·阿克佛拉特(Adnan Akfirat)以及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宣言团队召集人莱迪卡·德赛(Radhika Desai)为学会副会长;同时聘请英国大伦敦市政府原首席经济学家、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原副会长艾伦·弗里曼为学会顾问。二是宣布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7届论坛将于2024年7月底或8月初在希腊派迪昂大学举行。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瑾教授宣读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6届论坛宣言。宣言指出,本届论坛是在世界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召开的论坛,聚焦人类通过现代化取得进步的前景。相比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两个方面的拓展:第一,一种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第二,通过运用尊重人类及其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技术,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生产手段。论坛表明,为了团结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反对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新帝国主义的霸权行径,有必要深化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学学者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作为克服这些障碍的重要工具,并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闭幕式上,大西广代表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向本届论坛的各方合作单位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届论坛的举办,既交流了思想,也交流了友情。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团结友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要积极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论坛在庄严肃穆的《国际歌》中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广大学者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现代化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最好的选择,将进一步推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的新篇章,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深化交流与发展。

李建平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

李建平教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首席专家,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原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他是福建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始人,是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作为“我国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科研重要阵地”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李建平教授的基本学术思想和主要学术贡献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在中国最早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1980年开始,李建平教授尝试按《资本论》篇章节顺序研究《资本论》的辩证法,到1983年,已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他于1986年出版专著《〈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一书,之后该书多次再版,并获得2012年度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颁发的“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在研究《资本论》辩证法的过程中,他重点研读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989年在联邦德国访学时,他查阅了由苏联、民主德国学者联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中收集的未经后人编辑整理的手稿原始文本,发现俄文版编者对《手稿》的理解和编辑加工存在诸多错误,如结构、内容、书名等,这些错误又为中文译本所沿袭。对此,他基于这一研究发现撰写了《关于马克思1844年巴黎手稿文本的研究》一文,发表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第二,对《资本论》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资本论》方法是一个完整的辩证法体系。李建平教授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欧洲哲学史的理论背景入手,注重从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逻辑学》来研究《资本论》所应用的方法。二是从《资本论》各篇章的结构分析入手,力图找出隐藏在表面词句深处的方法。三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马克思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关于《资本论》方法最直接、最全面论述是写于1873年1月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第二版的跋。《资本论》方法实质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辩证法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为主体的辩证方法;体现为形式逻辑和数学方法;马克思从自然科学中“移植”过来的方法。在上述四个层次中,唯物史观是核心、是灵魂,辩证方法是主体。它们和第三、四层次的方法一起构成了《资本论》方法的有机整体。按照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观点,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

第三,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为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002年,李建平教授在《人民日报》《学术月刊》上先后著文,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阐释。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应包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资本论》全四卷和一系列经济学手稿。劳动价值论的“庐山真面目”在于其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抽象形态,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论述的内容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规定”和“最一般的形式”。这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科学大厦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种形态为具体形态,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第七篇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剩余价值学说。其特点为:一是不再从纯粹形态方面进行考察,一些原来被舍象掉的因素如市场竞争、供求关系等都被纳入了研究视野;二是贴近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生活;三是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应该包括上述两种形态的内容。第一种形态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和基础,第二种形态是第一种形态的逻辑推演、逐步展开和具体化,两者构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劳动价值论的整体。

第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李建平教授在《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发表的《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层次的规律》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三个层次的规律。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运动的规律,主要有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运动一般规律主要有:资本追逐价值增殖的规律、资本生产过剩规律、资本积累过程中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两极分化的规律。这三大规律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不发达国家,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然要起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在市场经济前面冠以“社会主义”就无视这些规律的存在,而应该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这些规律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尽可能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首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其次是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这三个层次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系。

鉴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他在《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发表《新自由主义市场拜物教批判——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启示》一文,提出要彻底批判新自由主义市场拜物教。为此,他重点概括了新自由主义市场拜物教的四个特征,即市场无所不在、市场无限美好、市场无所不知和市场无所不能。要矫正这种市场拜物教的弊端,一是坚决批判新自由主义并消除这一思潮在我国的恶劣影响;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必要干预;四是加强法制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

第五,主持修订“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2017年11月,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委托,李建平教授担任“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修订的牵头人。在修订前,他组织专家组对我国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共约16所高校的一线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调研,充分听取了他们使用原教材的意见,形成了初步的修订工作方案。修订工作前后历时3年半,共召开8次会议,十易其稿,在经“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通过后,于202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努力做到三个充分反映,即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政治经济学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该书现在已成为我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通用教材。

第六,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经济学术思想研究丛书》,为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树碑立传。李建平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一方面要重视中国历代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和论述,另一方面也是广大经济学家的长期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工作从2011年开始,宋涛、刘国光、卫兴华、张薰华、陈征、吴宣恭六位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研究已收录研究丛书(第一辑),并在2023年4月举行了丛书(第一辑)出版发布会。这套丛书的出版受到中国经济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资本论》方法论研究

丁堡骏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李建平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诸多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论》中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独特贡献,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学界所公认。

多年来,《资本论》方法论研究吸引了全球无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注意力。许多经济学家由于哲学基础不够深厚而未能取得预期的学术成果,也有的经济学家不得不“迷途知返”。李建平教授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创作《资本论》方法论的著作,年仅40岁就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第一版(1986年),填补了中国《资本论》方法论研究领域的空白。这部著作深受学术界的欢迎,分别于2006年和2017年两次再版。在两次再版中,他都将自己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附录形式进行增补。可见,李建平教授对《资本论》辩证法的研究成果是厚重的,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李建平教授对《资本论》唯物辩证法研究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突破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束缚。很多人因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导言》第三节中将“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称为“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就由此认定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李建平教授以翔实的史料论证得出:从1857年8月下旬写作《导言》到1858年1月酝酿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这段时间里,马克思关于《资本论》方法论提法上发生了变化。李建平教授进一步勾画出以下这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图景:最初在《导言》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称谓是“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后来在1858年准备以六册的形式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时,马克思通过重新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有所变化,逐渐放弃用“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的提法。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中,真情道白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明确《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改造过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李建平教授坚持认为,《资本论》辩证法是改造、应用和推进黑格尔的辩证法。他分别从“出发点”“彻底性”和“阶级性”的角度,就马克思革命改造过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对比,由此证明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低级复制和盲目照搬。可见,《资本论》的辩证法包括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只是《资本论》唯物辩证法的叙述方法。这项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思想史意义,一方面澄清了人们在《资本论》方法方面的困惑,另一方面开辟了理解《资本论》思想内容的新境界。

李建平教授对《资本论》唯物辩证法研究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就是从对《资本论》具体章节内容的剖析中,有力地展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和运用以及在运用中的超越。李建平教授分别解析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分析了马克思在行文过程中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推演过程,分析了马克思在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考察时是怎样作出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探讨,分析了马克思成功运用辩证法解决历史货币起源的千古之谜的典型案例。他还分别对“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一节以及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辩证法运用做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又从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对《资本论》第三篇、第四篇、第六篇和第七篇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作了细致的分析。作为一个庞大的工程,李建平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围绕《资本论》第一卷各部分内容之间辩证法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一直坚持《资本论》可作为一部独立著作来看待的观点,李建平教授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反映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的全貌。

李建平教授对《资本论》唯物辩证法研究的第三个重要贡献,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作为资深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李建平教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立意很高。例如,他在研究《资本论》开篇的商品时,就已经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的性质有了新的思考。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质、量、度的辩证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系统方法时,就已经预示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分析。他在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不是从市场经济的现象入手,而是遵循从一般商品到资本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层层递进的研究范式,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层次的规律,为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新路径,也为科学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现象,为处于新发展阶段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视角及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彰显哲学与经济学的精通贯通

肖斌

马克思之所以在《哲学的贫困》序言中将蒲鲁东称为“拙劣的哲学家”和“拙劣的经济学家”,就在于蒲鲁东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那里“只借了用语”,并将其主观抽象地运用于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可笑的哲学”和一种“对政治经济学的谬误批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李建平教授相关论著展现的是哲学与经济学之间应有的协同并行、良性交互。深刻把握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与经济学之精通贯通,将成为我们审视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学术品格不可或缺的一把“金钥匙”。

哲学与经济学的精通贯通,生动体现在李建平教授围绕《资本论》方法论的创新性研究上。相较于研究《资本论》方法论的已有论著,李建平教授研究的特色和贡献在于:一是注重从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从《逻辑学》出发,研究《资本论》所应用的方法;二是从《资本论》现有版本各篇、章、节的结构分析入手,佐以大量相关材料(如马克思的书信、手稿以及《资本论》的各个版本等),力图找出隐藏在词句背后的方法;三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经济学方法,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辩证法视为《资本论》方法的实质。毋庸置疑,实现这一创新性研究,既要立足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的成功改造,也要基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进行的科学批判。李建平教授恰好就在两者的融会贯通中不断破解“哲学的经济学贫困”与“经济学的哲学贫困”这道双重难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建平教授研究黑格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其思想溯源着眼于“向前看”的理论进阶而绝非“回头看”的理论退化。他将《资本论》首先作为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加以研究,然后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属性来看待,推进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研究归根到底是保持一定张力下的有机融合而非直接同一的替代重合。在这一点上,尤其值得那些偏爱“以黑解马”、擅长“现象复写”、沉溺于对《资本论》进行过度哲学化解读的学者们不断反思和学习。

哲学与经济学的精通贯通,生动体现在李建平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的编写修订工作上。毛泽东同志有言,“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在李建平教授看来,修订编写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无疑同样需要这个“头脑”和“武器”。教材修订伊始,担任第一首席专家的李建平教授就尤为重视修订原则的凝练与总结,并将之作为“大写的逻辑”贯穿和指导教材修订编写全过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并举、深入研究与辩证分析原教材、修订中“三个反映”“两改”“两不改”等原则,无不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同时,他没有将教材修订简单停留在概念范畴层面,而是凭借经济学家特有的自觉性和敏锐性,深化认识商品生产和交换条件变化下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背后的新学说,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的新特点,真正做到从程式化的经济事实中提炼出成熟的经济理论并不断指导现实的经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建平教授懂得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并推动其发展,同时也懂得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去承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愿景,进而提供现实出场的路径。

经济学家孙冶方曾说,经济理论上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注意从哲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时隔多年,哲学家陈先达指出,哲学要透过经济理论问题与现实对话,没有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哲学社会永远浮在社会的表层,不能进入社会的深处。李建平教授一生治学所彰显的哲学与经济学之精通贯通,无疑开辟出一条哲学与经济学奔赴“共同体”的学术道路。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