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南京林业大学举行首届人文社科成果推介会

时间:2024-07-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7月8日,南京林业大学举行首届人文社科成果推介会。会议集中展示了南京林业大学近5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形成的8项标志性成果:《中国生态扶贫共建共享机制研究》《高端产业集聚形态的重构及演化:生成机理与人才效应研究》《辽代墓志校注》《他者视域下的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及仿真》《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机制研究》《汉字结构认知大字典》《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推动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琴出席会议并致辞,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高晓琴主持会议。

张晓琴表示,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打造了一支以领军人才为引领、核心成员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梯队,聚焦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突出林科优势,凝练研究方向,积极构建具有生态文明学科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鼓励不同学科学者各自领域深耕细作,以敏锐洞察力和深厚学术功底为基础,加强对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问题的前瞻性、储备性、系统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发挥了服务决策和发展的参谋、智囊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了南林智慧和力量。她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给予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培育更大支持,进一步推动学校人文社科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高晓琴在主持会议时提出,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文科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浓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氛围和一系列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工作者,是人文社科处的职责所在,举行人文社科成果推介会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目的是集中展示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促进人文社科研究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会议期间举行了赠书和颁发捐赠证书仪式。专著作者代表向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赠书,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毛连山接受赠书;张晓琴为捐赠图书的作者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京林业大学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孔凡斌的著作《中国生态扶贫共建共享机制研究》对生态扶贫共建共享机制项目研究背景与重大意义,生态扶贫的实践逻辑、理论机制与政策演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贫困与生态扶贫长效机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共建模式效应及其扶贫机制,生态产业共建共享模式及其扶贫机制,退耕还林工程共建共享模式及其扶贫机制,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共建共享模式及其扶贫机制,森林生态补偿主体参与模式及其扶贫机制,林权抵押贷款主体参与模式及其扶贫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生态扶贫成果长效机制等十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益丰的著作《高端产业集聚形态的重构及演化:生成机理与人才效应研究》深入分析了沿海开放地区在全球化与经济双循环背景下,如何通过高端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实现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地理位置和人才吸引政策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作者不仅分析了全球与国内价值链重构趋势,详细探讨了产业集聚的机理和人才效应,还运用数理模型和实证数据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书为沿海地区产业策略提供了理论与政策框架,突出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的有益参考。

绿色生活方式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一种生活模式。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程秀的著作《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及仿真》将政策效用解构为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通过建立政策效用错位度模型进行整合性研究,认为政策效用错位是影响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关键,具有特定的形成根源、可识别的影响要素体系和可测量的物理特征。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王泗通的著作《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机制研究》提出,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数字赋能逐渐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政府应着力于打造“技术—个体—组织—社会”的结构,构建增强居民社会风险感知意识、形成多主体协作化解社会风险机制、推进防范社会风险政策实施的环境治理数字化社会风险治理策略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深度融合以及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

助推文化传承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周阿根的著作《辽代墓志校注》共搜集整理辽代墓志228方,以卒葬年代的时间先后排序,对现有辽代墓志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在核对原拓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文化学、文字学、词汇学、文献学、训诂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已经发表的墓志录文进行系统研读。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全面搜集辽代墓志;对没有录文的墓志拓片进行抄录、释读、标点;对业已公布的辽代墓志进行校理,纠正其中的疏漏和不足;对辽代墓志涉及的版本异文、历史典故、职官制度、文化词语、方俗语词、契丹音译词以及其他疑难字词等进行详细注释。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刘本才和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臧克和共同完成的《汉字结构认知大字典》前后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该著作每个字头下重点设置了“结构源流”“结构分析”“结构使用”三个模块,在收录出土文字方面,文字类型空前丰富,基于详尽文献史料材料,《汉字结构认知大字典》科学地反映了汉字结构认知演变的整体情况,是一部体量宏大、科学严谨的诠释汉字文化、精准解读中华文化元典的大型工具书。该书还对未来人工智能和汉字认知的结合作了有益探索,建立了科学的汉字认知路径,倡导“结构认知”的汉字习得理论。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娜的著作《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在数字化《方志物产》基础上,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开展了深入文本内容的知识挖掘研究,从基础的资料数据格式化整理到可视化展示和动因分析,涵盖了数据结构化处理、数据库建设、分类体系构建、基于条件随机场的命名实体识别、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展示等环节,初步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体系。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袁家丽的著作《他者视域下的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以当代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九部戏剧作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母亲的刻板形象、文化的他性表演以及动物的伦理再现三方面探究阿尔比对他者问题及自我与他者关系问题的思考。该成果将阿尔比五十年的戏剧创作进行历时考察,既展现了个体戏剧创作对美国社会文化语境的深度思考与回应,也体现了时代变迁对剧作家创作思想的深刻影响与重塑。

在专家点评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建成,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何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院长惠富平,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骆祖春,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化振红对8项成果进行了分析点评,充分肯定了上述著作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