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六届中国工程史暨第五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时间:2024-07-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陈雅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陈雅莉)7月20日,第六届中国工程史暨第五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苏玉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大明、《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主编王大洲、陕西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唐泉、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李聪分别致辞。来自中国工程史、科学社会史研究领域的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学者,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工程的特征、规律及其与历史的互动关系进行研讨,共同探讨中国工程史和科学社会史领域的新局面、新问题,提出新成果、新见解,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工程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史等跨学科研究。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这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的现实图景。李聪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以来,工程、科学和技术、人文社科等诸多学科正在从过去的“单科独白”走向“跨界对话”,这无疑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实践要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文科的必然要求。新文科建设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小文科”思维,构建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大文科”格局,向内打通文史艺哲政,打造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有美感的人文社会科学;向外融合自然科学,建设具有新思维、新特征,反映新命题和真问题,吸纳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人文社会科学。我们要关注现实问题,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催化剂”和突破口,以多学科知识聚变的模式高质量推进新文科建设。

工程推动社会进步,工程创造了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姜晓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戴吾三,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前进、刘二中、王大洲,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熊卫民,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社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梁军在开幕式之后作大会报告。姜晓明在题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原因初探》的报告中提出,学术界要通过以科学理念和方法,探寻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客观原因、发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规律、阐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性的物质基础,建立起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理论,卸载100多年来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历史包袱,树立和增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汪前进分析了古地图中工程图像的类型;刘二中分享了星际航行新方式的思考;梁军分享了“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历史钩沉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与会学者提出,工程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为文明的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工程史和科学社会史交叉融合对研究中国工程的发展历史、工程与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为期2天,当天下午和第二天,将有4场分论坛讨论和9人的大会报告。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市伦理学会联合主办。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