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在世界历史中观照中国哲学

时间:2025-03-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明海英

3月15—16日,“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5年年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哲学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定位、中西哲学比较与会通、中国哲学的近代展开与历史书写等议题展开交流。

随着AI时代的到来,人的生存增添了数字化和虚拟性的新处境。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广表示,理解元宇宙给我们的生存带来的新境遇离不开哲学提供的镜像。中国道家哲学为“元宇宙”生存的虚拟性、体验的沉浸性和支撑技术的集群性等特征把脉问诊,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技(艺)术观上为AI发展提供价值引领。

智能型机器人是否可以通过儒家的“修身”获得道德情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张丽丽表示,作为道德主体,智能型机器人可能面临三种道德规范模式,即确定性的、关系性的和模糊性的模式。智能型机器人可以通过“修身”获得道德情感,但在面对“道德规范”“道德条目”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冲突时,依然需要人的帮助。因此,即便智能型机器人以“类人”的方式实现人机互通与和谐共生,但从现有技术来看,仍无法真正地成为儒家道德意义上的“人”。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周海春表示,中国哲学的一个特质是围绕汉字的诠释来发展和创新,但存在脱离文本直接对字进行字义疏证的情形。这就要追问为什么脱离句子、文本进行字义疏证是可行的,甚至对于解释句子和文本也是必要前提工作的问题。可以说,汉字哲学成立的根据是汉字可以独立地表达思想,因此使汉字成为研究对象并独立于句子和文本,需要结合句子和文本(上下文)诠释。汉字哲学在把握字内曲折关系的基础上拓展到字与字在句子中的字义分配,进而使这些字义以哲学重构的方式得以成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结合康德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和“世界公民”的论述认为,“世界哲学”能从普遍的人类价值角度理解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哲学对人的规范意义。“世界哲学”的普遍视域有助于哲学超越单一视野,在多元互动中相互激荡,从而实现建构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东渐及中西哲学的相遇,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接触与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以此为背景,中国哲学也开始获得世界性维度。

在世界历史之中,面对人类共享的哲学问题,不同民族语言形式的哲学可以形成具有重叠共识的哲学回答。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提出,要在“世界历史”框架下讨论汉语哲学问题。汉语哲学要从古典形态、现代形态走向未来形态,发展出既基于汉语世界的生存经验,又能展现“世界之中国”和“中国之世界”新经验的汉语哲学,面对世界历史中人类共享的哲学问题,给出汉语哲学形式的回答。从“世界历史”视野出发观照汉语哲学,可以使汉语哲学建立新的自我反省机制。要不断反思作为“中国之中国”的汉语哲学和作为“亚洲之中国”的汉语哲学的自身特色,同时面向现实与未来,以哲学方式思考“世界之中国”的问题而发展出新的汉语哲学。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