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杨义成)12月14日,2024城市文明发展学术年会(UCDF2024)“科技文明与未来城市发展”在深圳举行。会议吸引了多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探索科技文明与未来城市发展规律、通过城市文明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南科大文化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揭牌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姜虹在致辞中表示,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立足、聚焦并服务于这一战略定位,是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要任务。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年会聚焦“科技文明与未来城市发展”这一主题,是南科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学术追踪重大前沿课题、主动回应时代关切的自然表达。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多维赋能深圳打造文明典范城市,广东省社科联将继续支持南科大文理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优势,为书写城市文明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会上,与会嘉宾共同为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南方科技大学文化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和深圳中交科技城-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实践基地揭牌。
科技赋能城市文明建设
主旨演讲环节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副院长陈跃红主持。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齐让表示,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基础工程,与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文明城市的建设都具有正相关关系。他认为,国家、地区、城市、社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构成了文化根基和底蕴,决定了经济、科技、社会的现状和未来。
世界旅游大会原主席顾朝曦从多个维度对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智能城市发展进行展望,认为未来城市将以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子商务、能源有效利用、智能化交通、新型消费模式等为特点,要特别关注环境的选择与融合,关注人文特色的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表示,新质生产力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催生了创新模式及创新产业,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我国文化出海的重大机遇和“文化+科技”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要坚定“人工智能+文化”的发展目标,奠定“人工智能+文化”的广泛基础,在创新创业创意上形成持久推动力。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科大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林间表示,海权主导着大国兴衰与国际秩序,海洋强国是重要的战略性引领,当代中国已在海洋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尽快实现海洋强国目标,需要重视海洋高端人才培养,提升大湾区海洋科技力量与影响力,通过努力发展海洋科技,助力深圳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总干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峙钢梳理了文化与科技、先进文化与科技文明的关系,认为文化本身包含了科学与科技,先进文化能够激发人类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为科技文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科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赋能文化的发展与文明。
分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生命健康与人类城市文明”“海洋文明与未来城市发展”“科幻与未来城市发展”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共建。2022年8月成立以来,研究院以城市文明典范为主要研究方向,坚持学术与智库并重,致力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学术创新的先锋阵地,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深圳路径”,为深圳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全力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
年会由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南方科技大学文化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承办,深圳智库联盟、腾讯研究院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