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陈纯真:有效增进智库与公众交流

时间:2019-06-1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陈纯真

智库工作的一大目标是影响政策决策,政策决策又与广大公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提出更好的政策建议,在政策议题上,智库是否应当与公众展开沟通合作,又应在多大程度上扩大公众参与?近日,旨在推动南亚地区研究及政策交流的南亚交流论坛(South Asia Communications Forum)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连接政策与公众的桥梁

论坛成员印度公共事务中心(Public Affairs Centre)政策参与和交流负责人安纳普钠·拉齐钱德(Annapoorna Ravichander)、项目主管瓦沙·皮莱(Varsha Pillai),印度科学、技术与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cy)编辑德瓦迪亚·巴塔查理亚(Devaditya Bhattacharya)、联络官员莫林·弗朗西斯(Merlin Francis)在国际智库观察网站“论智库”(On Think Tanks)发文,阐述了智库将与公众展开交流纳入工作议程的意义,以及智库当下采用的一些交流方法的利弊。拉齐钱德等人表示,南亚的智库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要应对该地区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政策优先顺序调整。由于论坛成员目前均来自印度和孟加拉国,拉齐钱德等人主要从这两个国家的视角出发进行了分析。他们表示,由于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挑战,两国在信息的上传下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缓慢,智库在其中可发挥桥梁作用。目前已经有一些智库开始采取相关举措,其中就包括在传播、交流方面增加投入,尤其是注重利用社会媒体平台传播信息。

拉齐钱德等人表示,智库为通过增进与公众交流以更好地影响政策,所采用方式不应只包括发表研究报告、政策简报和期刊文章,还应利用专栏评论、博客、视频、播客、活动探讨等途径。智库可在社会媒体上就某一话题发起讨论交流,目标听众除了政策决策者、项目发起人和行业从业者,还应涵盖政策可能会影响到的人群。通过让公众更易获取政策议题相关信息,不仅能促使公众做出行为上的改变,也能在社群乃至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细分“公众”群体展开交流

拉齐钱德等人表示,一般而言,这里所说的“公众”可以定义为受政策影响的公民,其中包括有政策参与意识和积极参与政策决策过程的公民。他们认为,把“公众”作为智库交流的目标对象是一个太大的群体,需要进一步依据“兴趣”对其加以划分。与公众交流和增进公众参与要更有针对性,并且不同智库根据项目规模不同也应当考虑公众参与程度和范围的不同。拉齐钱德等人对此给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在沟通战略方面,可在项目开始初期便面向公众展开一些有目的的交流。鼓励研究人员在报纸上撰写评论文章,在博客上探讨政治议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活动和成果出版等信息,并鼓励读者给予反馈。通过在社交媒体、公众听证会等平台上展开积极对话,公众能够鞭策和激励政策决策立足实际。

二是要做到交流多样化、语言简明化。简明扼要是保证智库研究被决策者和公众理解的关键,因此应确保对所采用研究方法的表述清晰明了,以免引起误读、误解。例如,可鼓励智库研究人员减少使用过于专业的“行话”,图文并茂解释问题,使用简单、直接、精悍的语句提高文件的可读性。拉齐钱德等人还一致认为,应当给冗长的成果文件进行“瘦身”,保证总结摘要能有效表达研究主旨。此外,智库应当在多个平台上发布多样化的成果产出,以使其触及更多人群。写作时也可适当采用本土化语言,增进与地方媒体的联系合作。

三是应注重与年轻人的交流。拉齐钱德等人将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影响政策的学生等年轻人称为“正在崛起的公众群体”(emerging public)。目前智库与这一群体进行交流采用较多的方法是提供实习机会,应进一步探索其他交流渠道,例如举办面向年轻群体的会议、工作坊等活动。

总之,通过增进智库与公众的交流,公众能够对政策决策更加知情,帮助保障政策问责制度,即便出现决策者变动也仍能促使政策探讨继续推进。这也有助于推动打造一个注重事实根据、以研究为支撑的政策决策文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年6月1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