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姜飞:中国国际传播中的智库角色定位

时间:2020-05-2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姜飞

智库是广义传播序列的一员,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提供知识(knowledge)和见识(insights),同时也借由媒介传播一些基于认知/价值观而重组排序的信息。智库提供的知识,是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处理后的信息,它不以单纯的信息搬运为目的,而是融入了传播者的视角和价值观,通过信息的重组和传播尝试改变目标对象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在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进程中,智库领域的专家学者需从传播学视角理性把握智库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明确智库在全球信息传播基础结构和全球传播生态链中的位置,进而更好地发挥智库的跨文化传播功能。找准智库在全球信息传播基础结构中的定位

一个/组信息从A点(人/人群)传播到B点(人/人群),依靠的是该国家/地区的信息传播基础结构。

全球信息传播基础结构传递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知识,即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信息。二是信息,即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讯息,同时也是类型化、范畴化的讯息。三是讯息,即碎片化的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消除不确定性的作用,但有些讯息的发布和传递,有时候不仅不能消除不确定性,还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四是数据,同时包含知识、信息、讯息三种形态。经过分析的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方法出现偏差,其提供的数据还可能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随着信息传播基础结构从传统书籍期刊、广播电视报纸、社交媒体到新兴社交媒体的不断演进,从传播内容上呈现的是从知识、信息、讯息到数据的传播链。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是存疑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智库更应该从大众的现实感受和需求出发,运用组织机构的技术、设备和专业优势,提供大众所急需的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受众降低不确定性,改良认知储备结构,推动态度转变,以实现期待的结果。

智库的这个功能在国际传播中非常稀缺。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目标对象国正通过智库逐步改变着本国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因此,中国智库应迅速融入全球信息传播基础结构,找准自我价值定位和行为定位,努力为目标对象国受众提供信息类产品,在消除不确定性和提升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同时尝试改变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以更好地促进互联互通。

打破“信息茧房”实现精准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但也有其局限性。从媒体角度看,大众传播是有选择性的报道。媒体“把关人”的角色设定,决定着它具有议程设置的权利;从受众角度看,受众选择性地接触媒体、选择性地接受媒体信息、选择性地记忆媒体报道的内容,以及选择性地理解媒体信息都会对大众传播的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传播学家施拉姆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他指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接触媒体,而拒绝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内容。基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性,大众传播只能间接地帮助受众改变既有态度。

总体来看,大众传播只能通过信息和观点不断累积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大众传播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但受众能理解或消化的信息却不多,这样的传播是有局限性的。但如果能够通过智库影响精英人群,即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就可以发挥智库舆论领袖功能,打造对于某些问题认知和理解的通道,消解大众传播过程中累积的熵,打破“信息茧房”,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消化能力,实现精准传播。

发挥智库作用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近年来,中国逐步推进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并注重硬件基础结构建设与人才培养。未来,需进一步明确智库在国际传播顶层设计中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助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一,中国国际传播的难点和重点是信息传播基础结构建设。由于信息传播基础结构建设涉及传播行动网络的方方面面,亟须智库从综合、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介入国际传播顶层规划与设计,提升战略格局与远见。

第二,从发展规律来看,硬件基础结构建设完成后将对高质量内容有大量需求。智库作为有较强建设性的高端内容集群,将是高质量内容的重要提供者。区别于大众传媒的碎片化信息,智库可以对精英人群进行内容布局,实现精准传播。

第三,智库可以有效弥补大众传播的局限,提升传播效果。大众媒体提供信息的方式类似“介入式”传播,而智库传播的重要特征则是“参与式”传播。因此,需要深入思考智库在信息内容、组织方式、人员参与度等方面的参与式传播特点,进而更好地发挥智库在国际传播中的基础性、建设性作用,推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型升级。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姜飞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