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周洪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

时间:2015-12-1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周洪宇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型智库,是以教育领域重大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当前,教育智库“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以新型智库标准和要求来衡量,还有很大距离,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

一、更新观念,深刻把握新型教育智库的新定位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国家教育决策为中心,以研究重大教育问题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促进教育事业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核心要素的把握上,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体现“全、特、专、实”的战略定位与追求。

(一)全球视野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须具有广阔的视野,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从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大背景下把握中国教育的战略定位,提出中国教育的应对策略。还应依托高水平教育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性教育议题的设置、研究和交流合作,推荐知名智库专家到有关国际组织任职,广泛传播中国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政策主张,增强在国际教育媒体和国际组织平台的话语权,把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有效传播出去。

(二)中国特色

智库的发展须遵循智库建设的一般规律。在智库发展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其智库在运行运作方式、功能作用发挥方式等方面都已积淀了较成熟有效的经验。但智库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别特点。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具有中国立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要负有国家使命,体现国家利益,创造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政策概念或关键词,争取中国的话语权,在国际学术界、教育界占据应有之地。

(三)专业能力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标准中,《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有“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等,这些标准设置,意在推动各智库避免重复建设,体现差异化、专业化的智库发展思路。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体现专业化,走向精细化,而不是做谁都能做的事。要集中力量创出品牌,形成专业品质、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所做研究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践导向

高度重视成果的传播与推广是世界知名智库的一个共同特点。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不仅要努力拿出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和客观性的研究成果,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努力推动成果转化和落实,千方百计地让智库的“谋划”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让智库的“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智库的“言论”转化为社会共识。

二、明确方向,推进新型教育智库路径转型

(一)研究人员的转型

由重学历向重阅历和学历转变。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智库,主体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他们很少有在决策部门任职的经历。我国智库专家与发达国家智库学者的最大的差距是阅历不足。《意见》明确提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措施,比如“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推荐知名智库专家到有关国际组织任职”等,这些措施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的转型

要由注重学术理论问题研究为主向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转变。重点要围绕教育政策研究的学术前沿,自主开展教育政策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的历史与沿革研究以及重大议题的前瞻性与储备性研究;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教育政策急需,开展教育政策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重大教育政策专题研究以及各种中长期或应急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和案例总结研究;围绕重大政策的实施效果,开展重大政策的比较研究,政策实施过程跟踪评价、政策调适、风险预估与防范等研究。

(三)研究技术的转型

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向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转变。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进行工作,实现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调研与交流。世界著名智库都有重视数据分析的传统,诸如,兰德公司的许多专家是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美国东西方研究所为了研究网络空间政策,专门从从事网络研究的贝尔实验室挖来一位技术专家进行政策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

(四)成果应用的转型


要由过去的注重学术理论成果发表向重视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转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大多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并且有了研究成果选择公开发表,虽然有些成果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价值,但大部分成果在发表后就束之高阁,并未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以问题为导向,重视成果转化,并积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

(五)科研组织形式的转型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承担的多重使命,要求科研组织形式实现由单学科、个体化的科研组织形式向跨学科、组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转变。正如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所指出的,“智库,胜在智,强在库。这个智,不单单是锦囊妙计,而是智慧谋略;这个库,超越了‘幕僚’、‘师爷’层面,体现为系统的组织性力量”。

三、深化改革,创新新型教育智库的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教育智库的主体是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很多教育智库实行的还是行政化管理,这种状况不符合智库发展规律,不适应智库发展需要。《意见》提出,要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遵循智库发展规律,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推进不同类型智库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意见》从智库的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体制、经费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教育智库应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

(一)协同创新机制

《意见》指出,要“鼓励智库与实际部门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文史馆员与智库开展合作研究”。应紧紧围绕教育重大问题,建立与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式的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形成研究合力。重视以国家“2011协同创新平台”为基础,加快组成我国高端教育智库。

(二)快速反应机制

服务党和政府各项教育重大政策需求一般时效性都比较强,应提升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先期储备研究、先进的研究手段、广泛的调研网络,迅速开展研究,形成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选题机制

探索成立由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组成的选题委员会,形成科学有效、适度超前的科研选题机制,规划长远和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全面优化研究领域和选题方向。

(四)科研组织机制

探索建立团队合作、联合攻关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从个人兴趣向服务国家、服务大局转变,从分散的、个体化研究向团队合作、协同创新和“跨界”研究转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根据课题需要组建跨部门、跨领域课题组,集中优势力量、有效整合各种研究资源参与决策咨询研究。

(五)成果审核机制

实行研究成果分类送审制度和质量把关制度,形成高标准、严密规范的成果质量保证体系。

(六)激励导向机制

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组织、课题评审和业绩评价的透明度,强化竞争,提高评审标准和淘汰率,加大对优秀成果的激励力度。从重论文、著作向重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任务、服务决策转变。以关注实绩为用人导向,结合公推公选、公开竞聘等选拔制度,为优秀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七)项目管理机制

以问题导向和前瞻导向相结合实施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是目前教育科研的三大动力源。针对群众的教育需求,瞄准教育的现实问题,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进行前瞻性研究,着力提高政策建议对决策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八)数据支撑机制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应建立各类教育数据库,形成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为教育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更具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